刘铭传是近代中国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功业显赫,历来为论者推重。然而他的老上司李鸿章一向多被骂名。于是一些人有意无意地帮他“划清”和李鸿章的界限,以便使他留得清白在人间。李鸿章是历史的功臣还是历史的罪人,兹不具论。但是有一点可以断言:刘铭传之所以能彪炳史册,与李鸿章的提携、帮助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 李鸿章和刘铭传虽然都是合肥人,本来却并无来往。1862年,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援沪。刘铭传看到“棋局渐分明”,太平天国必将失败,遂率众加入淮军,自此和李鸿章结下不解之缘。 刘铭传智勇过人,不同凡响,深受李鸿章欣赏。1862年5月, 淮军到上海不足两月,刘铭传和潘鼎新以数千之众招降太平军万余人,井然有秩。刘铭传的“应变之才”给李以极深的印象,在致曾国藩的信中大加赞扬〔1〕。以后又多次肯定刘“智略骁果,度越诸将, 洵属威望素著”;淮军诸将战功,“刘铭传为最”〔2〕等。经李“迭次保荐”, 两年时间,刘便由一位职级不高的军官升迁至直隶提督,并赏穿黄马褂。 提督为武官一品,然而清王朝重文轻武,武官比同级别乃至低一级别的文官要低一等。刘铭传心高气傲,为此愤愤不平,曾在一首诗中说:“武夫如犬马,驱使总由人;我幸依贤帅,天心重老臣。上官存厚道,偏将肯忘身;国事同家事,谁看一样真?”〔3 〕“贤帅”当指李鸿章,“老臣”当是指曾国藩。意谓有幸投在曾李麾下,自应效尽全力;言外之意是,被他人当作犬马一样驱使则心有不甘。1868年,左宗棠等奏请催促刘速去直隶,就任提督,刘迟迟不肯赴任,反而坚决要求离队还乡。但刘作出保证:“畿辅如有警急,仍当投袂而起。”〔4〕 刘离队后,李仍注意寻找机会使刘得以身兼文武,施展才能。 1870年夏发生了天津教案,法国气势汹汹扬言武力解决,气氛骤然紧张,李鸿章奉命率师赶赴京津以防不测。李奏请召回刘铭传帮办军务。不久津案了结,朝廷征求李意见,拟请刘督办陕西或他省军务。李乘机建议让刘破格兼任地方,理由主要有三:第一,身兼地方督办军务易于奏效。这是近十数年经验教训总结。咸丰年间,向荣、和春、德兴阿、张国樑等“皆以武臣督师无效”,原因是事权不一,“主客多存意见,因无地方之责也。”反之,官文、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及他本人,均以督抚用兵而决胜。督抚用兵易于“上下一心,粮饷应手”,地方官员不会掣肘等。第二,督办陕西军务,尤须兼管地方,陕西军务涉及地方之事甚多,如修筑寨堡,安插降人,资遣散勇,筹办粮草及运输等,故“督师者号令黜陟能必行,动多掣肘,以武臣临之,更难著力”。第三,刘铭传“智勇才略可当一面,于军事历著成效……其治军以操练纪律为要,爱民除害为本;至其意度豁达、性情爽直,能驾驭将士而使各尽力,能决机俄顷而应变穷。”特别是:“近年辞官归里,折节读书,深明大义,其志趣愿为国家效死力,雅不欲以武人自居。”就是说刘有独当一面的愿望才具,如仍以武人视之,很难让他效死力。是故,若以刘铭传负责陕西军事,“似须破除常格,兼任地方,事权归一,……勿任他人牵掣排挤,庶克陶成大器,备异日干城之用。”〔5〕朝廷未采纳李鸿章的意见, 仅让刘铭传督办陕西军务而未让其兼任地方。 刘在陕西又遭诋毁,第二年愤然再次辞官,不久竟被参革职。李鸿章不便出面帮刘讲话,遂于1874年请陕西巡抚邵豫亨奏请开复刘铭传原职〔6〕。 1880年,中俄交涉归还伊犁,几至决裂。中央政府决定再次征召刘铭传。李鸿章随即向朝廷提出,“该提督(刘铭传)勋望智略实不在鲍超之下,昔年督办陕西,并未遇贼,竟遭谗毁,素性耿直,不受羁縻,未免抑郁以去,此次如投袂赴阙,惟祈温谕慰勉,假以事权,其才可当一面。”〔7〕一面为刘昔日负气而走辩解, 一面请任命刘为方面大员。刘进京路过天津和李晤谈后,李又上奏折夸奖刘:“退归十年,养精韬晦,意气顿平。”“而谈及时艰,骁果刚劲之色,犹时时见于眉宇,实为干城腹心之选。”〔8〕言下之意,刘铭传已非昔日吴中阿蒙, 学识修养皆大有长进,可担重任。 刘铭传进京后,上了有名的《筹造铁路折》,请急造铁路,以立富强之基。李鸿章明确表态支持,并请朝廷任命刘为铁路督办。他说,建造铁路,“一切度地、用人、招商、借债、事务繁赜,非有特派督办之大员,呼应断不能灵。查刘铭传年力尚强,英气迈往,曾膺艰钜,近见各国环侮,亟思转弱为强,颇以此事自任。……若蒙圣主授以督办铁路公司之职,先令将此中款要,专精考校,从容商榷。”还说,目下中国财政窘迫,修造铁路须借外债,能否借到,尚无把握,然以刘铭传之勋望,中外合力维持,措注较易于他人。”且其旧部亦可帮助修筑铁路〔9〕。但是清政府对铁路的重要性几无认识,修路之议遂搁置。 此时中俄关系已有所缓解,刘很快又回故乡。 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又一次应召出山,授以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1885年,根据李鸿章等人意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常驻台湾,并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抚巡。刘铭传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方面大员,不再是被人轻视的一介武夫。台湾在他的领导下,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甲午战争时,李鸿章再三请刘到北洋会办军事,刘因身体不好未能就道。不过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始终信任和器重刘。 李对刘的关心和爱护可以说无微不至。 刘性耿直,少忍耐,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结怨甚多,李在暗中多方给予迴护。对刘动辄辞官,朝廷很是不快,李总是为之解释,确系有重病在身。尤为重要的是,设法使他获得醇亲王奕譞的好感。以至1890年奕譞在重病中还询问李鸿章:“省三近况若何?极望勿药。”〔10〕关切之情,溢于言表。面对人数众多的顽固势力和其他反对力量,得不到朝廷中有力人物的支持,必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