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孙中山作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驱者之一,其思想主要受西方近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天赋民权、三权分立等欧美政治理念。不过,作为现实的政治家,孙中山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和智慧,更容易找到切实的救国之道,所以他又多次强调欧洲驾乎中国之上的只是物质文明,中国文明自有其政治哲学不可忽视的价值〔1 〕。孙中山自己认为三民主义中最重要的民生主义,与儒家经济伦理有着十分密切的承继关系。本文着重探讨这一承继的具体内容、发展及其时代和历史意义。 一 西方近代解决民生问题的负面启示 孙中山的时代是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清政府政治不修、纲维败坏,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急骤恶化的危机时代。为挽救危亡,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大都力求从西方近代思想中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受时代风潮的影响,孙中山对西方文化有过认真的研究。写于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中,称自己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最注意的是西方“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2〕。与同时代的革命人士,如陈天华、 邹容等人相比,孙中山对西方近代政治理念,可能有更多的了解。 具体言之,在思想理论的建构中,孙中山的价值理念很多都直接来自那些曾对欧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启蒙思想家,所设想的政治运作模式也都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为楷模。1894年在创建檀香山兴中会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1905年同盟会建立时设想“建立民国”的革命目标和新政府的组织原则,都带有明显的模仿特征。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先提出“三民主义”,把自己的全部革命主张概括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又归因于他1896——1897年游历西方,“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3〕 仔细探究,这三大主义受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却不尽相同。就其民族主义来说,最初孙中山虽受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的影响,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却一直认为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宗族主义,而没有所谓民族主义的“国族主义”〔4〕。 与洪秀全单纯反对满清异族统治的民族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的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祖国的独立富强。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说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中国翻版。其理论形成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马基雅维里,启蒙时代的卢梭、赫尔德、黑格尔等西方思想家又将之发展而成意识形态。意义在于动员群众,争取民族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富国强兵以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优势的竞争地位。孙中山说,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5〕。 他还特别强调要以日本作为模范,就因日本能够向欧洲学习,最终跻入世界强国之列〔6〕。 再看民权主义,孙中山认为,人民有权管理自己国家的政事。中国对于民权的见解,虽然二千多年以前就有建树,孟子“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就可视为对民权的明确主张〔7〕。 但和西方相比,中国对民权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言论上,实行的却是君权;西方自英国革命以后开始了民权时代,成为历史的潮流;中国强盛,实行革命“便非提倡民权不可”〔8〕。为了更清楚地阐释自己的思想, 孙中山沿用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如“自由”、“平等”、“博爱”与之互通;并把自己民权思想的基本原则用美国总统林肯的“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加以概括〔9〕。 与上述两大主义基本取自西方不同的是,民生主义的“民生”来自《尚书》“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代代相承的概念,孙中山将之定义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0〕。虽然,在阐释这一理念时,孙中山引用了俾斯麦(OttO Vow Bismaarck)的国家社会主义,享利·佐治(Hener George)的单税主义与土地公有,但这只停留在操作和技术层面。在这一思想的建构中,近代西方给他的是一个昏暗和惨淡的图象。就如他曾以当时最为发达的英国为例,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财富虽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超过前代也不止数千倍,以致某大地主的地租占伦敦城1/4,富与国家相等,“贫富不均,竟到这地步,平等二字,已成口头空话。”〔11〕所以,与西方倡行民族主义带来国家独立,倡行民权主义带来政治平等这些可供效仿的先进范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民生的发展,使孙中山相信欧美迟早要爆发社会革命,西方世界提供的不过是一前车之鉴而已。 当然,十月革命以后,孙中山对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有过极高的评价,认为苏维埃主义就是孔子之所谓大同也。同时也有以俄为师,在中国进行相似革命的设想,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12〕。但从其民生主义思想的形成来说,孙中山却强调中国早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已开始倡导民生主义或社会主义,洪秀全甚至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实行过。而且,孙中山也认为俄国革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六年),只是用革命手段解决了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还不能说是完全成功。在他看来,“俄国近日改变一种新经济政策,还是在试验中,由此便知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13〕因此,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建构,得到更多的还是来自西方的负面启示及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后经济建设并未成功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