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计划》两议

——兼论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

作 者:
田彤 

作者简介:
田彤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讲师,武汉430079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不满于《实业计划》的研究现状,将孙中山的实业思想放在近代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拟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参照,肯定其合理因素,进而指出其区域经济思想的不纯粹性,及均衡发展观的逻辑误导性,剖析其理论偏差,期藉此将孙中山的研究推向深入。SS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实业计划/孙中山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代巨人孙中山秉承西方“民享”、“民治”、“民有”的基本原则,创立了“三民主义”的完整思想体系,并以之为终极理念。在“三民主义”体系中,民族主义是前提基础,民主主义是动力,民生主义则是目的和核心。诚如《东方杂志》所评:“革命不过为先生所采用之一种手段;至于先生终身所努力者,其目的全在建设。”〔1 〕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且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实业计划。它似一幅理想主义的“完美”画卷,将经济现代化前景,直观、具体而又气势恢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实业计划》的出现,引起海内外的强烈反响,毁者有之〔2〕,誉者有之〔3〕。但无论毁誉,基本上围绕着其可行性问题纠缠不休。 理想与现实原本就是矛盾的统一体,此类或褒或贬的评论,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对《实业计划》本身的认识,无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时至今日,其遗风流韵仍有未绝之势。

      真正的评价,只能是按照孙中山的本意,去作更深层次的探讨。孙中山在《实业计划》的开篇就告诫过:“余之所为计划,材料单薄,不足为具体之根据,……非待专门家加以科学之考查与实测,不可遽臻实用也。”实业计划只是国家经济之“大方针”、“大政策”。“实施之细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读者幸毋以此书为一成不易之论。”〔4 〕我们虽非“专门家”,但如果把《实业计划》放在从历史到现实的“长时段”中来考查,即可以用现实反观历史。纵观《实业计划》,不难发现区域经济和均衡发展的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两条主线,对此,我们参照有关经济理论,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另一方面试图指出孙中山的理论偏差:其一,区域经济思想是“不纯粹”的;其二,均衡发展观是源于“逻辑推理的误导”。旨在“重构”近代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希望能为当今的经济发展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和印证。

      一

      孙中山经济现代化方案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区域经济的梯度规划。他的区域经济,既打破狭隘的行政区划,也不是以人文风貌来划定的,而是以海港为轴心,由相关的交通网络为经,以资源、产业为纬,所形成的一个有利于经济沟通的空间辐射区。

      区域经济第一个层次是分别以北方、东方和广州三个世界级港口为经济发展支撑点的经济区。在孙中山的设想中,三大港口都有密如蛛网的铁路系统和内河航运系统向内地伸延。北方大港与黄河及其支流、陕西渭河、山西汾河相接;东方大港通过长江与北运河、淮河、江南水路系统、鄱阳水路系统、汉水、洞庭湖水系相通;广州大港与广州河汊、西江、北江和东江相连。这样就形成了华北、华中及长江流域、华南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第二个层次是四个以二等海港为基点构成的经济区。四个二等港顺沿海岸线由北向南依次为营口、海州、福州、钦州。辽河与松花江之间开凿运河后,营口将成为吉林、黑龙江、蒙古内地水路系统之终点。海州将定为东西横贯中国中部大干线海兰铁路之终点〔5 〕;福州港之腹地,以闽江流域为范围;钦州将“定为通过湘、桂入粤之株钦铁路之终点”〔6〕。果如是, 四个二等港也将成为各自区域的经济杠杆。区域经济的第三个层次是以葫芦岛、黄河埠、芝罘、宁波、温州、厦门、汕头、电白、海口等三等港为中心的九个经济小区。不仅如是,孙中山还注意到了各经济区之间的协调,他希望通过交通使各经济区形成一个更大的互联网,甚至提出仅需要联络内地水路,即可使北京直达广东,“乃至全国通航之港无不可达”〔7〕, 从而使全国经济区能够联手合作。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所赐予的客观地理条件,藉开凿运河、疏通河道建成航运系统,并且与计划中的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纵横联系,使每个经济中心都据守铁路、水路的龙头地位。拟以港口为经济发展的“充电器”,为交通网所覆盖的地区“充电”、“加压”,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交通情况只是区域经济的最基本要素,孙中山更关心的是地缘性的资源和产业。《实业计划》不仅注意到了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而且主张依自然资源优势设煤矿、铁矿,建铁厂、钢厂,兴办水泥厂和毛纺织厂等各色企业。因此,经济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也就是资源优势互补与产业优势互补。为了提高港口的经济辐射力,孙中山更主张把港口办成工业生产基地,如在广州设立铁厂。

      在学理上,这种区域经济模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具有的推动力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有利于根据资源、经济技术的状况,发挥地区优势;其次,有利于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沟通;再次,有利于打破地区和部门的分割,为经济发展松绑;复次,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化解由军阀割据造成的日益紧张的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但如果较之于现代区域经济,孙中山的区域经济还存在着缺陷。现代区域经济,实质是一种生产结构型经济组织形式。经济活动所具有的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决定了经济区域注重的是资源、行业的合理配置和调控,决定了它应该有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及辅助产业的协调发展。现代产业的显著标志,即是这种产业结构、部门的合理化。概而言之,经济活动的客观、自然联系与区域经济的制定、运作紧密相联。相反,《实业计划》注重的只是主导产业的发展,忽视了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同步发展。孙中山把矿业作为主导产业时,虽然提到矿业机械制造业,不过在主观上并没有把它作为矿业的相关产业,而是从纯商业利益角度考虑的。他认为,矿业日益发达,机械需要越多,“制造矿业器具机械之利益,已无可限量”〔8〕。他把冶金作为主导产业时,对选矿、 炼焦及化工业都缺乏必要的认识。产业结构失衡(只注重主导产业),势必造成重复投资(只投资于主导产业)所带来的生产结构的畸形发育和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难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群,导致经济的低度发展和后劲不足,使产业自身丧失再生机能,不可能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故而,区域的整体优势也就根本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与之相应,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就不可能形成产业群之间的多层面的密集交叉,而仅局限于主导产业之间单一层面的沟通,实质上,这就把区域间的合作人为地限制在最低程度,以至于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

      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是: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不能仅在一定程度上,而且应该纯然以经济活动的客观、自然联系为准绳,换言之,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经济决策与实践决不能疏忽这一点。但勿庸置疑,孙中山的区域经济思想毕竟揭示出,发展区域经济是中国现代化的出路。70年后,经过专家学者的充分讨论,中国的高层领导决定将区域经济作为“国家社会经济组织与规划的一个层次”付诸实施。为此,制定了区域经济规划的总方针和重点,并且“以经济的自然联系与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尺度,将中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区:一是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地区;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是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四是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五是西北地区;六是中原地区;七是东北地区〔9〕。 从中可以鲜明地折射出,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