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兴中会问题的再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顺兴 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学海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史学界对兴中会的研究有所深入,但有些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今就广州兴中会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广州兴中会是反清复汉组织

      广州兴中会是否成立?史家们说法不一。沈谓滨等人认为:“孙中山早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已在酝酿立党开会之事、而兴中会也在1893年冬初就已成立于广州。”我同意此说。他们所引用的资料比较可靠,特别是《顺德尤列先生八秩开一荣寿征文启》中的一段话颇有说服力,文中说:“孙先生设东西药房于广州洗基。外观则以医学问世。先生(指尤列)亦驻局中。日相计划革命进行之事。……冬间,开会议于城南广雅书局内南园之抗风轩。盖先生尝为驻此书局之广东舆园测绘生,与局员习熟,是以得借用之。到会者:孙先生逸仙,程君耀宸、奎光、壁光兄弟三人,陆君皓东,魏君友琴,郑君士良,暨先生共八人。主其事者先生也。孙先生提议,本会名曰兴中会。众赞成之,即日成立。”

      另外还有一些资料也能证明广州兴中会的成立。白浪庵滔天在所著《三十三年之梦》中说,“孙文,……及卒业,至澳门开一医局,送诊于贫民,取资于豪富,声望财资,兼斯二者。未几为洋医所嫉,思有以中伤之。适其地之支那青年,有组织会党之举,君与焉。乃大抒其蕴蓄,部勒群从,而戒以此会之前途,众皆悦服,推为首领,则兴中会之起源也。”孙中山也说到过此事,《伦敦蒙难记》写道:“予在澳门,始知有一种政治运动。其宗旨在改造中国,故可名之为少年中国党(按即兴中会)。”后在《革命原起》中作了修正,说“兴中会为余所创者”,“兴中会之本旨为倾覆满清者。”

      由此可见,1893年(也可能是1892年)初冬,确已成立兴中会,只是成立于广州还是澳门一时难定,本文暂从广州说。

      但多数学者不持此说,认为广州兴中会未成立。他们的主要根据是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集中所说的一段话:“总理先后设药局于澳门及广州二地,外观则以医学问世,而实则日聚同志,相与计划革命进行之方略。冬初,开会议于城南广雅书局内南园之抗风轩·盖尤列尝为附设书局内广东舆图局之测绘生,与局员习熟,因得借用之。时到会者,有总理及程耀宸、奎光、壁光、陆皓东、魏友琴、郑士良、尤列诸人。总理提议宜先成立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众赞成之,而不及制定会名。”我以为这条资料不足为据,理由是:

      一、此材料的提供者冯自由,广东南海人,生于1882年,广州兴中会成立时才11岁,还是个儿童,对社会政治活动还难以发生兴趣,更谈不上有理性的认识。开成立会时,冯在日本未与会,不了解情况。所以冯的这段文字,不是第一手材料。

      二、冯的这条材料与前引《顺德尤列先生八秩开一荣寿征文启》中的一段资料相比较,在文字上和内容上都雷同,唯最后将“众赞成之,即日成立”改为“众赞成之,而不及制定会名”。这一句话的改动决定了兴中会有未成立的问题。冯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注明出处。但很显然是根据前引资料改编而来的。所以,不能根据冯的这段文字就否定广州兴中会的成立。

      那末,广州兴中会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呢?

      我以为一个政治组织的性质,关键是看其纲领。广州兴中会的纲领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即“驱除鞑虏,恢复华夏。”这一宗旨是经过多次讨论,激烈辩论后定下来的。陆皓东对此有一个说明:“由沪返粤,恰遇孙君,客寓过访。远别故人,风雨连床,畅谈竟夕。吾方以外患之日迫,欲治其标。孙则主满仇之必报,思治其本,连日辩驳,宗旨遂定,此为孙君与吾倡行排满之始。盖务求惊醒黄魂,光复汉族。”〔1〕这是对广州兴中会宗旨的进一步阐述,是为了“倡行排满”,惊醒炎黄子孙,共同恢复汉族天下。孙中山后来在《革命原起》里也说到广州兴中会的宗旨是“为倾覆满清”。

      有人评价这一宗旨说:“广州兴中会作为孙中山亲手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小团体,虽然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反清革命宗旨,但它没有体现出民主主义的时代潮流,人数又少,而且没有什么行动计划。它的意义只是表明了孙中山和他的少数几个人开始从革命言论走向革命行动”。

      我认为,“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实际就是“倾覆满清”,“光复汉族”,由汉人代替满族人统治。这是大汉族主人或狭益民族主义思想的反映。退一步说,即使实现了汉人代替满人统治其结果仍是换汤不换药,还是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所以,我认为广州兴中会不是近代化的社团组织,而是民间以反清复汉为宗旨的秘密会党。说广州兴中会是孙中山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小团体”,更不敢苟同·在近代,称得上革命的只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两家。广州兴中会既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也没有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它的宗旨不具有任何近代意义,根本谈不上革命两字。

      檀香山兴中会是反清革命组织

      孙中山三次上书失败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冷静地思考:靠上书,用和平的手段能不能实现社会的变革?他终于找到了答案:“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2〕

      1894年10月初,孙中山漂洋过海,抵达檀香山。他为什么要去太平洋上的这个岛国呢?按照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说,是为了“拟向旧日亲友集资回国,实行反清复汉之义举”。孙中山自己在《革命原起》里说:“至甲午中东战起,以为时机可乘,乃赴檀岛、美洲创立兴中会,欲纠合海外华侨,以收臂助。”去檀岛是为发动反清起义作组织上和经费上的准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