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主流与多样

作 者:

作者简介:
雷正民,中国美协书记处常务书记。

原文出处:
美术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似乎是尽人皆知的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一向是中国画家推崇的座右铭。然而,认认真真付诸实践却并不容易。中国文联倡导文艺家采风以来,我欣然参加了数次活动,虽然,多是“走马观花式”,但回顾起来确实获益匪浅。首先,感受到社会生活激流的震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腾发展,有了更真切的体验。比如齐鲁石化那样大型企业进入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生产管理、厂区文明工业城市的综合建设、对于人才培养和下一代教育的特别重视等等,真是百闻不如一见。由于我们对工业技术的知识欠缺,难于了解许多重要细节,只是从接触到的生活第一线的人物和场景,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昂扬的氛围。其次,通过对临淄地区的部分古迹进行参观,对中华文化渊源之一的齐鲁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对1990年发掘的战国殉马坑而建造的中国古车博物馆的参观,对发现于齐国故地刻有文字的龙山文化陶片,黑陶、石器、玉器等等的直感,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宽,也是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今年去贵州,观赏了赤水河畔茅台酒厂文化积淀很浓厚的酒文化博物馆,沿途看到当年张学良及许多爱国志士被关押的息烽集中营的碉堡,依然在山崖峡谷突立,昭示着历史悲壮的一页。红军长征路上的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等故地亲临亲睹,无疑是上了最切近的革命历史课。

      作为美术工作者,采风过程中多少有特征有价值有意味的形象,通过敏感的眼睛如饥似渴地捕捉,永留在脑屏幕上和心灵深处,也留在速写本和摄影资料中。艺术素材的积累,对艺术家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还有,同去参加采风的各门类的艺术专家,和当地的艺术家和文艺爱好者,彼此交流,互相沟通,对艺术的借鉴和促进,也有积极的意义。

      拓宽视野,感受和吸纳时代精神,是艺术家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发现题材、搜集资料的过程,首先是艺术家获得精神的陶冶,人格、学识、气度的熔炼过程。恰如古人所说的,“将以尽天下之大观,以养吾浩然之气。”丰富的社会生活给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注入最为新鲜最有生机的内源激素。罗丹曾说:“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这是因为他的坚决而直率的观察,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为什么观察还要坚决而直率呢?我想,所谓坚决者,是不满足于一瞥之间的印象,而是非常执着地、反复地观察,必须看出个究竟。而心态需是坦诚直率,平实客观。为此,方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诚然,艺术创作需要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心源的孕育以及个性的流露离不开虚构、想象甚至幻象的艺术结构过程。但浪漫的幻想、怪诞的虚构,最终还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滋育。康定斯基说过:“这抽象的艺术,并不排斥和自然的联系,而正相反,这个联系是较之最近时期的更大,更浓密。抽象艺术离开了自然的‘表皮’,但不是离开它的规律,请允许我说,那宇宙性的规律。”

      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可视的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美术家较之其它门类的艺术家,似应更多更广更丰富地亲睹生活的原生态,更重直感的各种图像的储存。诚想,没有西上戈壁、置身塞外,没有亲临名山峭壁、江流浩荡,怎能结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伟景?不涉水乡梅雨,哪来小桥流水的诗意?潘天寿说:“山水画家,不观黄岳、雁山之奇变,不足以勾引画家心灵中之奇变。然画家心灵中之奇变,又非黄岳、雁山可尽赅之地。故曰:画绘之事,宇宙在乎手。”

      无论是从艺术的升华还是从艺术家人格的完善着眼,艺术家都应取与社会生活亲和的态度,特别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变迁的时刻,如果只满足于闷坐斗室冥思苦想,必将大大落在时代的后面。采风,我的体会,无非是一种提倡,造成一种氛围和创造方便接触社会的活动。至于各种门类、各种艺术风格的艺术家,可以通过各种合适的方式,深入生活、了解社会,酝酿诗情、触发灵感,构筑自己的精品杰作。

      二

      江泽民同志在给参加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活动文艺家们的一封信中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唯一源泉,深入生活是繁荣文艺的重要途径。”并鼓励文艺家“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必然联系,生活的主旋律与文艺主旋律的联系,是艺术科学的规律。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这应该就是文艺主旋律的基本精神。同样,应当体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所阐述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物质和内涵。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我个人赞成比较宽泛具有较大包容性的理解。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互有联系与促进的整体关系,是一种并举的关系。至于主旋律作品,首先,它必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没有思想内涵的博大精深,没有艺术上的精美与新意,称不起为主旋律之作。其次,它需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肯定社会主义新人,昭示社会主义美好前景,高扬社会主义的壮美崇高与悲壮史诗的精神。或者更宽泛地理解,它应当给人以鼓舞、健康向上,揭示生活与艺术的真善美。

      这里无可回避的是,重大题材与小中见大的问题,巨构与小品的问题。像关系到人类命运如反法西斯战争之类的题材,如电影《大决战》那样的英雄史诗式的作品,它的生活容量、思想含量,毕竟是不同凡响的。比如20世纪的重大事件,如果没有得到艺术准确充分的表现,那将是人类的憾事。就拿传统中国美术来说,为什么许多花鸟画家热衷于鹰、龙、鸟、松、石、竹之类形象的塑造,因为这类对象饱含着坚强的生命力,这种美不同于黄鹂、鹦鹉、金鱼之类给人的感觉。这说明题材是有特定意义的。但也要看艺术表现得如何?重大题材要靠更加高超完美的艺术驾驭与恰到好处的艺术构成和制作。近年社会上也有一种“求长”、“贪大”的风气,动辄以多少多少米长卷来冲击吉尼斯纪录,殊不知艺术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表面尺幅之大小多寡,而在艺术质量与格调、内在意义上的博大。“主题虽好,诗意无多”算不得真正弘扬主旋律之作,更不能称之谓精品。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博大精深之作,并不是单靠技艺编织而成,需有作者高远的胸怀与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也看到在有才识修养和思致的艺术家笔下,善于以小寓大。毛泽东诗词中,有些似是写景之作,却有千钧笔力;鲁迅通过阿Q、祥林嫂, 却揭示出民族精神与重大社会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