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建筑画

作 者:

作者简介:
傅熹年 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原文出处:
文物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建筑活动是人类社会改造世界以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活动之一。对建筑物和建筑活动的欣赏、赞美,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对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成就自豪。自古以来,建筑和建筑活动就是诗文、歌诵的对象,古《诗经》中保存有很多歌颂建筑之美和建筑活动热烈场面的诗篇。当绘画技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建筑自然也就成为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画是表现建筑之美的艺术品,有别于各类建筑图。它形成绘画的一个专门科目(画种)较晚,大约在五代至北宋间(10至11世纪),但就对建筑形象的描绘而言,即使不计原始岩画,也可上溯到二千多年以前。

      目前所见最早的描绘建筑的图像,是在山东临淄郎家庄出土的春秋末期的漆器上,为漆画(图一)。漆画技术难度比一般绘画高,漆器上画的建筑图像是装饰图案,应是在建筑画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故可推知当时画建筑的水平要高于漆器上所见。稍后,在战国青铜器上也出现了用刻划和錾凿方法表现的更为复杂得多的建筑图像。这些建筑图像虽然还主要是做为人的活动的场景和环境出现的,多画作单座建筑的立面或剖面图,但从具有统一的风格、表现手法和相当精细程度的装饰部分来看,已明显地能够同时表现建筑之美(图二)。

      

      图一 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东周墓出土漆器上所画建筑图像

      

      图二 战国铜器上刻划出的建筑图像(河南辉县赵固镇出土战国铜鉴上刻划图形)

      两汉以来,建筑画有较大的发展。从墓室中的壁画和石刻线画(实即铜器上刻划画法的发展)上可以看到,除了画立面图、剖面图外,还出现了表现阴阳向背的立体图,略近于现在所谓“轴侧投影图”,而且从只表现单座建筑发展到能表现大型院落和建筑群。它们已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衬托,而是表现画中人物活动于其中的有体量、有深度的空间环境。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山东诸城东汉墓画像石〈庄园庭院图〉(图三)和河北北安平东汉墓壁画〈第宅图〉(图四)。两图所画都是大型第宅的鸟瞰全景,〈庄园庭院图〉中还表现了园林,意在夸耀墓主生前居室之华美或表现他死后在地下依礼法和等级所应享用的第宅,已可视为是专为表现建筑美的绘画。

      

      图三 山东诸城东汉墓出土画像石上的庄园庭院图(摹本)

      

      图四 河北安平东汉墓壁画〈第宅图〉摹本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墓室壁画外,随着佛教传入,出现了大量的佛寺壁画和石窟寺壁画。虽佛寺壁画已无遗存,但在敦煌和麦积山石窟中却有大量此期壁画保存下来,大多表现佛寺、天宫和第宅,所绘建筑在形象、立体感、群组建筑的相互关系和画面的整体性上,比两汉有很大的提高。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27 窟南顶西魏壁画城市宫殿图就是很好的例子(图五)。

      

      图五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27窟南顶西魏壁画

      隋唐时期,绘画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分科。(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在“叙画之兴废”中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何必六法俱全,但取一技可采。”其下自注云:“谓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可知在晚唐宣宗大中年间,绘画至少发展出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6个画种,其中屋宇即建筑画。

      关于屋宇这一画种,《历代名画记》在“论画山水树石”条中说:“国初二阎,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二阎指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杨指杨契丹,展指展子虔,在隋代以善画“台阁”、宫阙知名。先后同时擅画建筑的还有隋之董伯仁、唐之檀智敏、尹继昭等。值得注意的是二阎“擅美匠学”一句,“匠学”即建筑术。二阎为隋阎毗之子,是当时著名的技术世家。阎毗为隋炀帝修建过临朔宫、曾官将作少监。阎立德在唐初太宗时曾任将作大匠,营造过昭陵和翠微宫、玉华宫。阎立本在唐高宗初年曾任将作大匠和工部尚书。阎氏父子三人在隋至初唐50年间修建了大量宫室,是建筑专家。但阎立德、立本兄弟同时又是大画家,以擅建筑术而工画宫室屋宇,可知这时画屋宇已开始和建筑术及建筑实物有较紧密的结合了。檀智敏是隋董伯仁弟子,《历代名画记》说他画“栋宇楼台,阴阳向背,历观前古,独见斯人。”《宣和画谱》说唐末画家尹继昭画宫室“千栋万柱、曲折广狭之制皆有次第,又隐算学家乘除法于其间,亦可谓之能事矣。”这些记载表明自初唐以来,画建筑已着重表现立体感并开始运用数学知识于其中。这些人的画迹久已不传,现在能看到的都是佚名画家所绘的墓室壁画和佛教石窟壁画。这些壁画的作者都非当时的大画家,其水平当然和大画家有距离,但从中仍可看到这类画的发展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