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南与苏北汉画像石之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东南文化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7
分类名称:造型艺术研究
复印期号:1998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鲁东南与苏北同为汉画像石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鲁东南已发现汉画像石地点110多处,出土画像石1000余块; 苏北已发现汉画像石地点40处,出土画像石600余块(图一)。 由于两地在自然地理上南北接壤,同为淮河北部支流沂、沭、泗水系流域,北有沂蒙山与鲁北相阻,南有淮河与江淮平原相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小区,在人文地理上,又同属于南方吴楚文化与北方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特别是在东汉时期,两地又基本同属于徐州刺史部管辖。故此,反映在汉画像石上,无论在墓室结构、画像内容、雕刻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因此,多数学者在对汉画像石作综合研究时将它们视为一个区域,但两地南北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各自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点。本文试对此作一简要的比较,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墓葬形制

      两地所见画像石墓的主要形制大致可分为四型九式:

      A型:石椁墓。形制与木椁墓相仿,椁内置木棺。 可分为单椁室墓(如临沂庆云山墓)[1]和双椁室墓(如泗洪重岗墓)[2]二式。

      B型:平顶石室墓。由墓门、前室、后室构成,顶平盖。 如徐州曹山墓[3](图二、1)。

      C型:凸顶石室墓。可分为前、 后室的双室墓(如苍山城前墓图二、3)[4],少数分为前、中、后室的三室墓(如沂南北寨墓、铜山白集墓图二、4、5)[5],二式。 大部分墓在前室或中室两侧附设侧室(或耳室、壁龛),后室又有单间、单间带回廓、双间或三间之别。墓室整体平面布局绝大多数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式排列。墓顶的形式,前室和中室均砌成凸起的高顶,后室和侧室的顶部或直接用石板平铺,或亦砌成凸顶,砌筑凸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长条石从四面向上层层挑出,形成叠涩式藻井;另一种是每层用四块三角形石板压角相扣,逐层缩口而上形成抹角式藻井。一般是上砌二至三层,高者可至五层,最上口一般用方形石板盖顶。

      D型:砖石合构墓。其砌筑方式一般是由石立柱、门楣、 过梁等构成主体框架,再单用砖或砖石合用砌四壁和墓顶。据其墓室的多少可分作单室墓(如徐州韩山墓[6])、双室墓(如临沂金雀山托儿所墓, 图三、4)三室墓(如徐州十里堡墓图三、5)[7], 横前堂左右后室墓(如临沂五里堡墓、白庄墓,图三、2、3)等四式。

      

      图一 鲁东南苏北汉画像石分布图

      1.东莞 25.赵庄49.前姚村 73.茅村

      2.沈刘庄26.桥头50.大仲村 74.范山

      3.西杨庄27.西安静 51.埠阳75.万寨

      4.韩家渠28.西张官庄52.楼子76.义安

      5.牛岭埠29.五里堡 53.兰陵77.汉王

      6.岜山 30.三岗店子54.东朱仓 78.十里铺

      7.李庄 31.金雀山 55.曹庄79.小黄山

      8.安岭 32.白庄56.庙上80.乔家湖

      9.王家岭33.庆云山 57.胡村81.周庄

      10.狄庄子

      34.西古城 58.窑上82.张集

      11.后城子

      35.毛沟59.大旺83.苗山

      12.新王庄

      36.刘家瞳 60.黄山84.洪楼

      13.白石窝

      37.翟家村 61.黄楼85.张圩

      14.北寨 38.鲍家庄 62.燕子埠 86.双沟

      15.汪家庄

      39.孔家洼 63.大王庙 87.旧朱集

      16.双凤庄

      40.鲁郎城 64.宿山88.金山

      17.北上庄

      41.永西庄 65.过黄山 89.锦屏山

      18.丁家孟宴 42.埠阴66.杨楼90.昌梨

      19.大店 43.北陵67.白山91.瓦窑

      20.东兰墩

      44.东阳68.古泗水 92.曹庄

      21.武阳街

      45.殷家馆 69.栖山93.泗洪

      22.桑庄 46.大吴宅 70.利国94.褚兰

      23.鲁家庄

      47.东大埠 71.贾汪95.淮北市

      24.西许口

      48.城前72.青山泉

      以上四型九式墓葬形制,A型石椁墓较早,流行于西汉中晚期, 延至东汉初期。在鲁东南已见有10余座,以临沂庆云山、临沭曹庄墓为最早,约当西汉中期偏早阶段;在苏北,亦见有10余座,以墓山[8], 范山墓[9]最早,约当西汉晚期。B型平顶石室墓,为由石椁墓向凸顶石室墓过渡阶段的一种形制,出现于东汉早期,发现较少,仅见于徐州曹山墓。C型凸顶石室墓与D型砖石合构墓主要流行于东汉中晚期,又均以分作前、后室的双室墓和分作前、中、后室三室墓最为常见,而D 型Ⅰ式单室砖石合构墓仅见于徐州韩山、Ⅳ式横前堂左右后室砖石合构墓也仅见于临沂市郊。

      在两地均常见的A型石椁墓、C型凸顶石室墓和D型Ⅱ、 Ⅲ式砖石合构墓,它们从平面布局到构筑方式及其建筑规模都基本一致。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第一,在凸顶石室墓的墓顶结构上,一方面,后室,特别是双室墓的后室亦砌成凸顶的做法普遍见于苏北地区,如邳县故子墓[10]、铜山洪楼M2[11]等,而在鲁东南地区则较少见,仅见于三室墓的北寨墓、刘家疃墓,双室墓中尚未见,但在临沂三岗店子墓,已见用平盖于后室中间的一整块石板刻成抹角结构藻井的做法;另一方面,在藻井的构筑方式上,虽然抹角结构与叠涩结构在两区都有发现,甚至同见于一墓,如沂南北寨墓、铜山利国墓,但是,叠涩式藻井主要流行于苏北徐州区,东见于邳县故子墓(图二、2)、 西见于铜山茅村墓[12],在鲁东南,则仅见于北寨墓;而抹角式藻井则在鲁东南十分流行,在苏北少见。第二,在后室前壁雕刻窗棂的做法在苏北较为普遍,在鲁东南则不见。第三,在鲁东南分别见于北寨墓、白庄墓、普村墓及邻境的昌梨墓中的透雕双龙拱多棱立柱、高浮雕熊、胡人等力顶栌斗形象的立柱等建筑构件,在苏北少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