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区的枕头顶刺绣作品,曾于1997年3 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专题展览。展出的几百幅枕头顶刺绣精品以它多样的形式、纷繁的题材、精湛的绣工吸引着国内外观众,受到了一致好评。 这些六七十年前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刺绣精品,是怎样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民族环境、民俗环境中产生的,是个值得认真考辩的课题。 一 枕头的延革与长白山区概况 枕头,真可谓历史久远了,但是,究竟是何时出现的,已难考辩。《诗经·陈风·泽陂》中已有“辗转伏枕”的句子,这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事,距今已有三千年了。《魏策一》载云:“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那时,睡眠用枕,已有了广泛运用,但当时枕头是什么样式,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均无从考证。古时为悼父母之丧,以土块做枕头,表示极其哀痛。《荀子·礼论》云:“居庐食粥,席薪枕块”。这是一种土枕。历年来,在隋唐墓中出土了许多瓷枕,有青瓷枕、白瓷枕、绞釉枕、釉下彩枕等,这是殉葬的冥枕。可以看出,用陶瓷制作的枕头已广泛使用。宋代,已大量烧制陶、瓷枕头,其形状多样,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卧女、鸡心以及婴孩、伏虎、蛟龙等形式。在枕面白地上,描绘黑色或酱褐色的人物、山水、鱼虫、走兽、飞禽、花草等纹样,或书写诗、词,也有用剔花、三彩等手法进行装饰。(《中国美术辞典》)唐代的河南杜家作坊以烧制的绞胎团花著称;宋代的定窑、景德镇以生产孩儿枕闻名。除此,还有木枕、竹枕、石枕、布枕等多种。 在北方,特别是在长白山区,则用布枕,长方形,两端绣花,从造型、装饰到材料均与上述提到的各种枕头迥异,这是由于这里特殊的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民族习俗决定的。长白山是中国的名山,远在夏、商、秦以前,长白山称作不咸山,汉朝时称为单单大岭,北朝时期的魏朝称之为盖马大山,又称之为徒太山、太白山,唐朝时期称为太白山,金朝时始称长白山,延续至今。长白山山体总面积将近八千平方公里,其范围北起安图县松江镇,西起抚松县,东止和龙县境内南岗岭,南则延伸到朝鲜境内。长白山在山海关以东,所以在民间称之为“关东山”,广义的讲,关东山指长白山脉的广大地区,即长白山区。它包括吉林省南部、辽宁省东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图门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长白山由于海拔高,垂直带结构比较明显,形成了特殊气候类型区域。其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季漫长凛冽,夏季短暂温凉,年平均气温在3℃—7℃,最低气温曾达到-44℃。长白山雨量是吉林省之冠,以固体降雪为主,所以长白山有“林海雪原”之称。由于长白山漫长的冬季,皑皑的白雪,生活在这里的满族、汉族、朝鲜族人民创造了相应的物质文明——保暖的住房和防寒的衣物。白天,人们穿戴皮帽、皮袄、皮裤、靰鞡;夜里,人们则住火炕、盖棉被,枕头也要起到保暖、御寒的作用。用棉布缝制的长枕头象个口袋,里面楦满糠秕等物,睡觉时枕在头下,紧紧地护住双肩。长白山区的枕头以它的保暖、松软、耐用、美观而闻名,久传不衰。 二 长白山区枕头的形制与填充物 长白山区的枕头是布缝的,所以称为布枕,是长方形的六面体,所以又称之为方枕,从材料上区别于瓷、石、竹、木等各种枕头;造型上趋于单一,但这六面体的高、宽、长,根据不同需要却有许多变化: 1、单人方枕,为16×16×40厘米,是最常见的枕,青年、老年、 妇女均可使用。 2、双人方枕,为16×16×60厘米,是一种长枕头, 是供夫妻二人枕的,所说“同床共枕”(在长白山区应为“同炕共枕”)就是如此吧。当时姑娘结婚时的嫁妆要有许多绣品,其中就有一个二人枕。 3、扁枕,16×8×40厘米,厚度为方枕的一半,是专给孩子枕的,薄、轻、软,适于儿童发育。 4、耳枕,16×8×40厘米,在扁面中间有一孔,直径5厘米左右, 有圆形、椭圆形等多种变化,适于老年人白天休息时枕用,躺着时,可伸在孔内,很舒服,也适于小孩。 5、空枕,16×16×40厘米,枕头的四面中间都有孔, 这孔呈十字形相通。枕这种枕头,耳朵不受压力并透气,还可听到声音,老年人枕用者居多。 6、对枕,是16×8×40厘米的两个扁枕叠放在一起,和一个方枕大小相同,外面有一个布套,将二者连在一起。既是一个方枕,又可拆开变为两个扁枕,具有两用的灵活性,显现出制作者的智慧。
7、圆枕,这是朝鲜族的枕头,两个堵头是圆的,枕头呈圆桶状,直径为16厘米,长约40厘米,亦有二人枕,长约60厘米。 6、虎头枕,是枕头的一端缝成虎头状,中间为虎身,呈凹形, 多为黄色,是小孩枕的,大小和扁枕相仿。虎头枕是受中原文化,特别是受山东文化影响产生的,在长白山区亦多有保存应用者。 9、草枕,这是用草甸子(沼泽地)里的塔头草作枕。 《柳边纪略》载:“塔子头或名和尚头,苗长尺许,若麦门东草……大者抱、小者握,自相联络参差,立于泥淖中……土人有取以为枕者,玩之绝可爱。”这可称之草枕,松软、保暖,与布枕相似,又自然成形,随处可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10、洋枕,这是40年代开始出现至现在日趋普及的枕头,当时受东洋文化影响,从日本传入,故名,那时仅在城市有之,解放后逐渐流行。洋枕是扁的,四周有“非子”,上面仍按传统样式绣有图案。至今,老年人,特别是农村,仍习惯于用方枕,青年人多用“洋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