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数代油画家的艺术实践,画家们对西方油画传统采取的学术态度、文化心理和学术方法,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部分画家有相当厚实的中国文化艺术修养和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他们取一种学而兼融中西之法,这在油画界的前辈十分显著。另一些画家由于某些文化和理论上的不足,未能确立适当的学术方法,学而不解传统与理法,取对某家某派的艺术观念、艺术心理和语汇的效仿。这在五、六十年代及八、九十年代较明显。有些人出于创新的愿望,却陷于从一种模仿到另一种模仿之窘境中,甚至在全国范围,有一波又一波相因相袭的模仿之潮。有人将此称之为“怪圈”。中国油画要实现成熟,除了油画技巧的日臻完善,主要是中华艺术精神、自立意识和个性的确立。不破“怪圈”,则无以成熟。这即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为人后,终不为人后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树立“为人后,终不为人后”的学术态度。 “为人后”,这是客观和历史的事实:西方油画在先,我后;西方油画历史长,我短;以西方文化为土壤的油画是西方的本土艺术,于我是外域艺术;西方油画质位纯正,我显不足;西方油画个性明、创意锐,我显弱。 “终不为人后”,这是我国油画家们的理想和目标,也是可取的学术态度。学而不卑,学中融汇,学而创造;根植于生活,以中华艺术精神为本,个性艺术视觉为理,个性油画语言为体,并逐步提高油画的质位达至地道,实现中国油画的大繁荣。 “终不为人后”的难点何在? 第一个难点在于我国油画家面临的是历600 百年这样历史悠久文化丰厚而风格流变的异质的艺术传统。我们欲了解和学习它,但在时空和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距。 第二个难点在于我们面对西方油画这个伟大而庞大的传统,学习的“入口”在哪里?是从写实主义入门,还是从一个历史时期或一种样式或一家入手?或是以体识并掌握油画特质、艺术视觉及艺术理法为切入点?或是……?我们如何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些既是画家们的难题,更是油画界和油画教学全局性的重大学术课题。 那么,我们是否只能无所作为呢?大可不必。因为东方的艺术精神在世界现代油画史中发生过并继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它是促使西方油画在美学和形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使油画由对真实的实对转进为对真实的把握,使情感融注于绘画中,并蕴含着创造的精神力量。时至今日,一些西方大师仍然倾心于东方的艺术。但西方艺术的主流在此转向了极端化:极端个人性、观念性、非艺术化。难道我们还应尾随其后?其次,就中国画家而言,一些本来具有中华艺术文化修养的有识之士,在学习后自觉地致力于将中华的美学、艺术、气质融进油画之中,发展出面貌各异的艺术个性,成果蜚然,使油画在中国画家手中生发出中华的气度和文质,并已达到了艺术的高境界。这说明有径可行。难道我们需妄自菲薄?可见,无论于“他山之石”或“我山之石”——西方与中国画家油画东方化的经验和硕果——均可使我攻玉。 学术方法和教学变法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在开始观察同代各文明间的接触时,我们面临着一座非常曲折的历史迷宫,因此在钻进丛林之前,我们要好好计议一下,找到一个有利的入口。”(注)我们面临的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也像一座迷宫,因此有必要在艺术实践的起步和驻足中,寻找“一个有利的入口”,跳出“总为人后”的模仿“怪圈”。 毛泽东同志关于对待文化遗产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有精辟的理论概括。他所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我们对传统和不同文明接触时的指导思想与学术原则。这就是说在根本理论上是解决了的,它指明了方向。 从寻找导致模仿的原因入手,有助于我们找到“入口”。原因之一是我国没有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油画遗产和广泛普及的油画知识与鉴赏力形成的文化积淀。由于我们不身处其传统中,绝大多数油画家是在国内培养的,无法面读大师原作,难得体悟油画的真谛和油画与西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相应关系;加上油画家外文薄弱造成的阅读障碍,使巨大的文化差异和时空距离更加阻隔,油画家难以从外文资料中准确了解西方大师怎么想、怎么看、怎么画、怎么积累变化而成就的,使我们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师或艺术现象。这种一知半解或揣测曲解,使我们的学习滞停于表面、局部和肤浅甚至有误。另外,西方画家崇尚创造和个性的价值观,公认重复不是艺术;而我们把学习当成重复,有些人也把模仿当成创造。如此情形,模仿则使然。原因之二是画家的内在有所不足:一、民族的文化基础和修养不足。油画家对中国艺术和艺术理论知之不多,体悟不够;由于教育内容整个地是关于西方油画的体系,所以也难有东方的审美视觉和审美理想。这一点是远不如受过民族文化熏陶的油画前辈的,所以就不能似他们那样以学贯中西的修养在中西绘画融合中发展自己。二、由于文化的不足造成文化心理上未能确立自主意识和个性意识,而我们的前辈在短期的学习之后甚至就在留欧学习期间就自觉和自发地有不可抑制的中华文化精神的自主意识。失去了自主意识和个性意识,则失落了艺术创意之主体性。内在需要的失落,盲从和模仿随之而至。三、大多数油画家未能确立自己的艺术知觉方式。他们在学习阶段的写生是完全按西体写实知觉方式,在离校之后的写生也依然是原有的知觉方式,但创作时却需要一种艺术语言,自己的知觉又无法从生活中有独特的艺术发现,为了风格和新颖,只得到西方油画或他人画中借得某种语言来套用;为了语言的合理性,因此也得搬用其艺术概念,模仿则不期而至了。四、油画家长期的从众心理和趋同思维及急于求成的心态的积习使模仿扩大为风潮。原因之三是油画教学之失当:其主要的艺术价值、视觉方式和文化视野多是按西方传统标准进行教学的,教学的内容和学术的角度就严重地疏忽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这一精神,没有可靠的可操作机制,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明显不足,东方的艺术心理和审美力未得形成,对生活的关注不足。由于教育给予学生的能力、心理、知识、文化意识准备的偏颇,使日后他们的盲从与模仿,甚至全盘西化在所难免。原因之四是油画界对模仿之风没及时地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也未能拿出明智的对策,甚至在重大展览会的入选和获奖上给这类作品以机会,这就在实际上——从而也在理论上——对模仿给予了似乎是“创造性”的肯定,助长了以模仿充当创新之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