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会引导的“时效构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宗粤 重庆市委党校(西院)副教授 重庆市 40004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情景力场”、“超反常相”等理论说明,社会引导包括思想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即社会引导应讲究及时、审时、适时三大时效原则。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普遍的意义看,社会引导并不存在所谓的“时空断裂带”,思想工作也不例外,相反,目前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然而,作为社会引导的对象,人们的态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形成、改变的,这就是说,社会引导包括思想工作也存在一定的时效性。要保证社会引导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就必须强调社会引导的科学性、艺术性,这也包括讲究时效原则,即社会引导应做到及时、审时、适时。本文试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探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社会引导包括思想工作应该讲究时效,其中,“及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按引导与对象态度形成的时间关系,引导可分为预见性的、伴随性的和后续性的三种。

      赶在对象态度形成以前的预见性引导是为了使对象作好相应的准备,以形成有利于引导的态度倾向。当即将出现的事物对于对象来说具有可能令人不快的性质时,这类引导有特别的意义。预见性的引导能够给予对象一定的心理准备,以减轻事物出现后产生的情绪波动,特别是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样,对象才能以较理性的态度倾向对待这些事物,而不是以情绪体验来决定认知和意向,形成偏颇的不利态度。

      伴随性引导则是在事物出现时传递有关的信息,帮助人们从广泛的背景和多角度去理解分析事物的意义,避免出现认知偏差以形成不正确的态度。这类引导的要点是及时地进行说明和解释。当对象的注意和思维已经定向于某一事物,但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还未形成明确的认知、情感和意向时,及时的引导则有利于破坏对象可能出现的偏向定势心理,促使对象产生正确的态度。

      当对象对某一事物业已形成一定的态度倾向后,后续性的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类引导有两个目的:一是肯定对象已经形成的正确态度,使之巩固(正强化);二是否定对象已经形成的不正确态度,使之改变(负强化)。当然,后续性引导也包括运用说明解释等手段。强化在这里是指其广义而言。

      社会心理学的定势学派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在影响人们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诸多因素中,存在着一种“先入为主”的效应。无论哪一种引导其中也包括后续性的,其顺利性和有效性都与是否及时有关。在一个实验中,主持人用了两组报道,都是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说服,第一组运用了肯定的说明,第二组运用了否定的说明。后来断定,第一组报道多半能使观点出现人们所期望的变化;与第一组向性相反的第二组报道,只能使人们部分地恢复到最初的观点上去,而这种恢复任何时候也是不完全的。总的情况是,表现出来的变化无论大与小,都受第一组报道指出的方向的影响。据此,沃伊塔西克认为:最先的消息及解释使人们对问题产生的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宣传要形成的态度相吻合。当人们在注意阈限内一无所有时,最容易接受首先传递的信息并且最容易相信它是真实的,同时,也容易在记忆中扎下根并形成相应的定势倾向,而借助有选择的感知机制,还会形成对抗相反信息的心理障碍,使“反宣传”更为困难。(注:沃伊塔西克:《政治宣传心理学》,185页,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及时的思想工作不仅有利于对象形成与引导相吻合的态度并抵制相反的引导,它的意义还在于:当对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态度时,要求其改变现有态度的引导就变得更为困难,因为,人们业已形成的态度有自我巩固的趋势,这也与态度结构的抗变功能有关。事实上,人们总是倾向于维护自己的观点,其中,除了认知的影响外,情感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更重要的方面。对象即使认识到了业已形成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但是由于态度改变涉及到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因而在情感方面往往“转不过弯来”。这种情况在对象公开表明过自己的态度而现在又需要改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伯克曼(Backman A.E.)的实验中,在不让被试先说出自己最初判断的情况下,有54%的人的结论遵从了众人的错误判断;但在听到别人的判断之前,让被试先说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再听别人的,最后再一次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时,仅有7.5 %的新判断是从众的。阿希(Asch S.E.)所进行的实验也表现出了类似的倾向。

      “及时”的意义不仅体现在预见性和伴随性引导方面,也体现在后续性引导方面,特别是要求对象改变一定态度时,其时效的作用很明显。按态度形成理论,当对象的态度仅在形成初期(如服从、顺从阶段)时,要求其态度改变相应地容易得多;而当对象的态度嵌入程度更深,已经进入同化甚至内化阶段时,要求其改变态度则要困难得多。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及时地预测、分析对象可能形成或业已形成的态度,并主动地迅速地不失时机地作出反应。

      (二)

      除“及时”外,引导的时效性也包括“审时”,即“审时度势”,把握恰当的时机进行引导,两者是相互补充、互为条件的。就思想工作而言,如果我们片面地强调“立即”、“马上”,往往就会“欲速则不达”,甚至使对象诱发不应有的心理障碍,导致引导活动出现零效果型或负效果型。

      人们的诸多心理现象如注意、记忆、情绪、思维、兴趣、动机等都存在着可能的时相变化。在某一特定时空内,对象可能对某一引导产生积极的反应,在另一种时空内,则可能对同样的引导“紧闭心扉”,甚至进行抵制和对抗。这就需要分析引导情境的作用。在决定引导效果的结构因素中,引导情境(特定的时机、场合)对于引导者、引导信息的传递、引导对象等都具有明显的影响,可以说,引导情境是整个引导活动的“背景”,背景不同,引导效果就可能出现差异。这里所说的“背景”即情境条件,主要指人们在不同的时机、场合所形成的心理环境或者“心理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