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谈心场的距离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友三 哈尔滨体育学院

原文出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8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真正优势,是我们的传家宝。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改革开放的今天同样是这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一再证明,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五年前,江泽民同志曾语重心长地讲了一段话,他说:“愈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愈要适应新的形势,全面加强和改进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基本保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十五大报告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问题时,都讲到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由此可见,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是非常重视,十分关心的。

      那么如何有成效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谈过了”,却就是“谈不通”的普遍现象,本文从心理学和哲学等多学科角度提出建立谈心场的概念,同时就谈心场中双方距离效应进行理论上的探拓。

      谈心作为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以满足两种需要,一是交流情况,促进谈心双方的相互了解,此称了解性谈心;二是通过一方劝导,促使另一方态度改变达到解决思想问题的目的。此称劝导性谈心。由于劝导性谈心关涉到人的既已形成的态度的转变,其难度往往较大。为此,近年来很多同志结合工作经验,动用《心理学》等多种相关学科,总结和提炼出不少关于谈心的艺术与方法,无疑,这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恰当地夸大其作用,忽视了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格的影响作用。因而,常常苦于“谈过了”却就是“谈不通”。这样,建立谈心场的概念,并就谈心场中双方的距离及其效应做点有意义的探拓就成为必要。

      劝导性谈心之所以具有场的性质,是因为谈心双方在矛盾关系的良性表达中,完全是一个特殊的结构性时空范围,即:以谈心双方相互认定的彼此在社会认知和行为选择能力存在的距离为结构要素,劝导者对被劝导者形成的具有引力特征的、满足双方趋向整体平衡要求的稳定的时空联系。具体表现有如下三点:一是在劝导信息的流向上,虽然被劝导者在谈心中也进行意见表达,但就其自觉意识到了的目的而言,被劝导者是劝导者信息的当然接受者,因为劝导性谈心的唯一目的就是要通过劝导最终解决其思想问题。所以,谈心双方的信息流向便形成了“劝导者→被劝导者”的结构。二是在角色扮演上,劝导者为了给被劝导者造成一种因信服而产生的求同心理,劝导者通常有意识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形象,使被劝导者在双方充分的展示中看到自己的人格形象,使被劝导者在双方充分的展示中看到自己的人格形象和与劝导者的距离,并以劝导者为榜样,改变态度定势。三是在时空存在方式上,既然劝导性谈心的难度较大,这就决定了谈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谈心双方不仅表现为彼此外在的时空联系,而且还深刻地表现为靠内心感受的时空联系,而这种联系较之于前种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双方共同生活的场景中,劝导者高度的社会认知和行为选择能力所对被劝导者的引力作用,直接关系着谈心场的建立和高效维持。一般来说,谈心双方在社会认知和行为选择能力上距离越大,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的时空联系就越紧密,劝导者所在谈心场中的劝导信息也就越具有效力。总之,谈心双方在共同建立和维持谈心场的过程中,虽然随机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是以双方在社会认知和行为选择能力上的既有距离为先定条件的,否则,劝导者在谈心场中既无可信的劝导信息,又无可崇尚的人格力量,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被劝导者的情绪不能打开,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

      由此看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劝导者,要想使自己的劝导在谈心场中更加富有成效,就一定要有距离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的知察水平,以增强自己的人格影响力。社会认知的范围很广,根据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主要有三方面:即社会(集团、集体)意志,职业意识和友伴关系,这恰好也正是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常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好思想工作,自己首先讲要能讲出道理,干能干出样子。就是说,共产主义信念、职业理想、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同志关系等问题,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讲给别人听,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身体力行,率先实践。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队伍中,目前,突出的问题正是某些双重人格现象增大了谈心场中的“能耗”,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这些同志针对被劝导者的思想问题,道理虽然也能够讲出一大堆,可是当被劝导者用他讲的道理对照他自己的行为时,便难于接受他的劝导信息了,于是也就产生了“谈过了”却就是“谈不通”的情形。

      显然谈心场中谈心双方的这种距离既是先定的,也是客观的。所谓先定,是指谈心双方间在社会认知和行为选择能力上的差异先于谈心的建立已是存在了的事实,至于谈心场中双方距离的展示不过是偶发情况下彼此的一种需要,如果没有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努力学习自觉修养,并在实践中完全自律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谈心过程中就没有比被劝导者足够的距离所展示,自然也就无引力作用和激力作用可言的。当然,劝导者高于被劝导者的距离也不是劝导者自己主观认定的,它是由社会组织或群体普遍的赞同认定的,被劝导者在谈心场中对劝导者所展示的距离的认定,正是以社会组织或群体看法、观点、态度为内在根据的。所以说,劝导者与被劝导者之间的距离又是客观的。其基本的认定方式有三种:

      一是人格比较认定。人格比较认定是被劝导者在接收劝导信息的基础上,比较各自以往关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行为后果,从而发自内心对劝导者所具有的先进性的肯定。这就是说,劝导者在谈心场中的劝导信息,实际蕴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劝导者在谈心过程中的“好言相劝”,另一方面是劝导者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所带给被劝导者的感召力。虽然,后者在双方面对面的谈心中不直接展示,但是,被劝导者往往以他形成的对劝导者的“印象”提高或贬低劝导者的可信度。比如,劝导者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那么,在被劝导者看来,其劝说的可信程度就高;反之,劝导者是一个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人,那么,被劝导者不但不对劝导者加以认定接受其劝导,而且还会严重地产生逆反心理,并在实践中强化自己的错误认知和错误的行为选择,给今后的思想疏导工作增加更大的难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