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的方法论原则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伯元 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运用历史眼光,把握进化趋势

      道德是一种历史现象,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恒一不变的。因此,研究道德问题,必须有一种历史眼光,即要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运动的进程中加以考察,以把握总的走向,保持清醒头脑。

      首先,应当看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必定为道德的进化提供基础。道德,象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一样,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物质生活的能动反映。如果我们意识到,我国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社会的经济关系朝合理性方向大踏步前进了,那么对道德的未来发展也应该是有充分信心的。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飞跃、全民族精神状态深刻的积极变化,证明了两者在发展上的根本一致性。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随着实践的发展,相信这种一致性会更充分地体现出来。

      其次,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往往是道德飞跃的契机。应当承认,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在有些方面是令人忧虑、难以满意的,人们的议论也较多。要正视这个现实,以便不放松解决问题的努力。但这种状况的出现,其原因也是极其复杂的。从客观方面说,我国的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调整,而调整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立时到位的,一定时期出现某些混乱难以完全避免。成套的、成熟的办法一时拿不出来,原有的一套又受到了冲击,这种时候,常常是守规矩的人感到无所适从,不守规矩的人就钻空子,为所欲为,并且得不到有力的惩处。从主观方面说,有些人习惯于用以往的眼光看现在,不但不好的东西看不惯,就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好的、新的东西,有时也看不惯。道德评价体系的自我扬弃需要一个过程,人们很难一下子从某些过时的道德评价思维中走出来。这些主、客观的情况结合在一起,道德问题就显得特别尖锐。从历史上看,道德问题越尖锐,呼唤新的道德秩序的声音就越有力,而社会的健康力量、社会的自我矫正机制,是不会长期容忍失范状况延续的,所以社会转型期既是道德的困惑期,又常常为社会道德的大踏步前进和飞跃聚积着能量。辛亥革命前后是这样,五四前后是这样,新中国建立前后也是这样。可以预见,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我国的道德建设也必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更何况,我们今天所说的“转型”,与前边列举的那些有根本性质的不同,是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前提下,政权、政党具有连续性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的转型,相应的道德建设可以做得更有序、更自觉。确立这样一个总的判断十分必要,因为只有在战略上有信心,在战术上才有决心,就会懂得悲观是没有理由的,就能更顽强地去开展工作。

      当然,道德建设上的自发论从来都是错误的。一个适应我国新的发展要求的健康有序的道德景况必将会到来,但以何种速度到来,以多大代价到来,则有赖于全社会的努力。

      二、分析诸种关系,着力强化内因

      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关系构成了人们生存的道德环境。要了解人们的道德基础、道德现状、道德走向,不能不分析他所处的关系以及他是怎样能动地对待这些关系的。

      (一)关系的诸方面。人生活在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中,可作多角度考察,进行不同的分类。从发生关系的纽带、条件(缘)来看,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进展来看,有五种基本的关系,这就是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势缘关系、信缘关系。这每一种关系都有丰富的内容,限于篇幅,无法详细论列。前三种关系大家比较熟悉,略而不论。后两种关系是我们的新概括,稍作交代。势缘关系是指在一定的客观态势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言行受到影响的关系。在这里,发射影响的,或者说影响力的来源,不是具体的某个人或某些人,而是某种“势”。“势”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强度,其影响显示出极为复杂的情形,如何做到“因势利导”,很有学问,要十分用心。信缘关系,是基于信息传播而建立和发生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但已广泛渗透于上述诸种关系中,而且其本身也有日益发展和强化的趋势。以公共媒体为主要形式的信息传播,其开放的品格和巨大渗透性,不但时空局限越来越小,而且显示了强大的塑造作用,是十分强大的道德影响源,对它的深远作用恐怕我们今天的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以上五大基本关系可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一个基本思路、基本要领。

      (二)关系的影响取决于主体内因的作用。应该承认,道德环境对道德主体有巨大的影响力,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近朱者未必就一定赤,只是易赤,而不是必赤,出污泥而不染亦大有人在。人绝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人与环境是交互作用的,既有接受环境影响、适应环境的一面,又有改造环境、推动环境进化的一面。归根到底,外国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人的能动性发挥是关键。在不健康的文化道德环境下,照样可以产生出道德高尚、人格伟岸的人物,即使如黑暗的旧社会,也有大批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涌现出来,更何况我们处于今天这样良好的大环境中呢!所以作为个人,是没有理由因为环境状况不理想而原谅自己,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的。事实上,人可以通过能动性的发挥,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修养,培养起道德上的“自洁能力”、“排污能力”。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的着眼点,要落实于强化内因的作用,培养起科学的价值观和坚强的人格力量,使之形成对环境影响的能动而健康的过滤能力、筛选能力,吸取、放大好的影响,消解不良影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松自己高尚的道德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