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德育实践特征及问题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现代教育论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956年~1966年,史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中国积极探索自己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作为社会发展重要指标的学校德育,也在当时经济建设形势和政治风云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时期的特点。考察这一时期学校德育的发展,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提供借鉴,是有意义的。

      一、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德育的基本发展

      这时期学校德育的发展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生活的左右下艰难曲折地进行着。当时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阶级矛盾已经退居于次要地位。1956年9 月中共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不能满足这一需要的矛盾,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尔后,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令。但这一号召随着1957年全党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的开展而偃旗息鼓。1958年5月,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修正国内主要矛盾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强调“阶级斗争还没结束……”。同时全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以及“争取7年赶上英国,15 年赶上美国”的发展目标,并决定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随之而来的中苏论战以及三年自然灾害,致使中央对这一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但左的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纠正。1962年党内再次进行整风,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于是左的倾向愈来愈严重,到了文革则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时的学校德育深受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的重大影响,一方面,学校德育不断受到重视,德育的重要性日益被强调;另一方面,德育的政治性更加突出,德育强化为进行阶级斗争的主渠道和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

      1957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通知,把加强学校德育,作为新时期的任务。同年3 月的全国教育行政会议上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1957年2月,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所阐述的教育方针,强调了要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该文还提出了“红与专”的问题,明确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 〕这些指示都强调了德育的重要地位。至于1957年的整风和反右运动,1958年的教育革命,“拔白旗插红旗”运动,更是强化政治是德育的灵魂和主要内容。

      1958年9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诚然,这个教育方针在文字表述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成为强化教育上阶级斗争的依据,可以说,建国后自此开始形成以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德育。德育就是政治教育,德育就是阶级斗争教育。一切都必须用政治用阶级斗争来衡量,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对学术批判问题,对个人生活方式问题等等,都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看待。到了1962年,阶级斗争成为学校的一门主课后,德育的政治化倾向更加严重。批判母爱教育,学习雷锋等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但阶级意识过度现象中潜伏着许多狂热过激的观点。

      这一时期中国学校德育的另一发展是德育目标的提出和德育内容及课程教材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1963年中共中央在颁布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较明确地规定了中小学的德育目的,并重新制定《中小学生守则(草案)》。1957年8月17日, 教育部颁布《在中学和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经过两年的试验后,于1959年7 月16日,颁发《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规范政治课教学,并筹划成立中等学校政治课教材研究会。1963年5月,教育部组织领导小组, 负责编写中学6个年级的政治课教材,同年7月颁布的新的教学计划中对政治课教学作了明确的规定。1965年1月, 中央编制委员会颁布中等学校专职政治课教师的配量规定。小学及大学的德育教材问题也被列入工作范围。

      这一时期,学校德育的理论建设有一定的开展,例如对苏联德育理论的借鉴和批判,高校对红与专问题的大辩论,对教育方针的学习讨论以及对“母爱教育”的讨论和批判,对政治与德育等问题也展开过许多讨论。60年代初各省的教育学会也很注意研究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特点、规律等问题。

      这一时期,学校德育参与了广泛的社会活动。如自1956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和总路线运动。据保守统计,至1965年,全国395 所高校的二十二万师生参加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60年代后,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先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雷锋等各条战线英雄的活动。社会教育是这时期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本时期学校德育的实践特征

      1.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为德育的中心任务,强调政治教育。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德育工作中突出以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把政治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一方面这是当时国际反帝反修的政治形势的需要,是党对国内主要矛盾估计为敌我斗争在德育上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建国以来学校德育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德育坚持突出政治。其特征是,一是把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强化学生的阶级斗争意识。具体措施是利用四史(村史、社史、厂史、家史)进行教育,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矿山等地,开展四史调查;请“三老”(老贫农、老工人、老红军)作忆苦思甜报告;利用宣传、演讲、文艺表演、观看电影、参观阶级压迫的实地等形式进行教育,使学生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激发其阶级感情,坚定其阶级立场、提高其政治觉悟。二是用政治统帅德育一切工作,无论是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生产劳动或政治课教学,无不强调突出政治,政治和实践需要决定德育工作内容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当时教科书体现了较多的政治内容,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重视联系当前的政治形势,现实生活的阶级斗争事例、祖国生产建设的成就进行忠诚于党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三是经常组织师生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政治运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