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刍议

作 者:

作者简介:
葛玉修 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

原文出处:
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8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青海地区,有没有必要强调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这既是关系到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重大问题,也是摆在全省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和历史任务,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青海地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中存在的问题

      处理好艰苦奋斗精神与艰苦物质条件的关系,是青海地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存在决定意识,精神源于物质。艰苦奋斗精神结晶升华在艰苦环境条件之下,已被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我们党几十年的斗争实践所证明。但艰苦的环境条件并不能和艰苦奋斗精神划等号。青海是自然条件艰苦、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几十年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在艰苦奋斗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扎根高原艰苦创业,创造出具有青海地区特色的“青海高原精神”,涌现出索南达杰、胡道春、赵延年、刘让贤等一大批艰苦奋斗的先进典型。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艰苦奋斗精神开始在一部分人的思想上逐步淡化,主要表现是:

      其一,对艰苦奋斗的认识走入误区。一是“自然论”,认为青海条件艰苦,能在这里工作就是奉献,生活在这里本身就是发扬了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必要再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受此影响,一些同志革命斗志衰退,工作不求进取,得过且过,当撞钟和尚。二是“过时论”,认为艰苦奋斗精神是战争年代逼出来的,现在国家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再提倡艰苦奋斗是观念陈旧,把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三是“失望论”,认为青海既不沿边,又不靠海,虽有铁路,却是条“盲肠”,少数民族人口虽多,但不是民族自治省、区,在“老少边穷”中仅占个“穷”字,对青海发展前途表示失望,感到再艰苦奋斗也意义不大。四是“吃亏论”,有的同志看到改革开放后青海和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心里不平衡,认为我们讲传统,沿海讲更新;我们讲奉献,沿海讲挣钱;越提倡艰苦奋斗,我们越吃亏。受此影响,不少同志摆脱艰苦环境的心理加剧,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志向动摇,千方百计向条件较好的地区调动迁移,以至出现省内相对艰苦地区的干部严重缺编,而西宁、海东地区干部富余超编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经济案件上升,个别人以占有金钱、及时行乐为人生追求,巧取豪夺,以身试法,且犯罪金额越来越大,动辄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蜕变为社会的蛀虫和人民的罪人。

      其二,艰苦奋斗教育失之于简单化。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人们的共识,但对新时期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和革命传统之间的不统一,缺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和研究,尤其对艰苦地区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的途径、方法、衡量标准等还没有成功的经验。从青海近年来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的方式看,多数单位满足于几十年来在工作方法上形成的旧章法、老套子,对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缺乏了解分析,对艰苦奋斗教育应赋予哪些新的内涵,如何确定适应这一代人的行为规范等不够明确;一些单位搞艰苦奋斗教育还沿袭过去的思路、内容和形式,局限于讲红军啃树皮、吃苦菜的故事,请老革命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缺乏新意,青年人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艰苦奋斗教育没有新的突破和地方特色,试图以简单的既定形式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使艰苦奋斗的教育缺乏力度、深度及时代特点,影响教育效果。

      其三,对艰苦奋斗的实践心存疑虑。不少同志虽有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愿望,但在实际行动上瞻前顾后、不够坚定。主要有三种顾虑:一是担心在生活上过于严格要求后,别人会说“土八路”、“穷寒酸”。某单位有位领导干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生活上艰苦朴素、乐于助人,家中没一件上档次的家具,从不因私事用公车,被上级树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但他在成为先进典型的同时也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二是担心在执行廉政规定上太认真,会惹得上下不高兴。在接待上级领导和其他客人时若按原则办,怕人家有微词;不请客送礼,怕事情办不成;别的单位有好房住,好车坐,福利待遇好,自己不在任职期内为大家办些实惠事,就可能落下骂名。三是担心在工作上踏实苦干,不合当前世风。认为能干不如会说,会说不如会送。对单位有功不如对个别领导有情,担心“提了溜须拍马的,苦了当牛做马的”。这些担心虽有片面性,但的确是生活中某种现实的反映,已成为实践艰苦奋斗精神的一大障碍。

      二、青海地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不怕艰苦著称于世,因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在向四个现代化迈进的今天,在青海地区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要求。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少,生产力不发达,这种艰苦的物质基础,决定了我们必须舍弃奢糜,走艰苦奋斗的创业之路。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历史创举,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几代人的奋力拼搏。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进行艰苦创业。我们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很落后,这就决定了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忘掉艰苦奋斗精神,就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而青海在全国又处于更为落后的地位,与内地沿海省区差距甚大,若不艰苦奋斗,迎头赶上,就会拖全国的后腿。因而,艰苦奋斗精神不仅全国需要,青海更需要;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即使以后条件好了也仍要保持和发扬。

      其次,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的实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侵入,无疑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加了难度和阻力。因此,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和现实需要。青海虽然地处偏远,条件较差,但市场经济的某些消极影响并没减弱,特别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贪图安逸、追求享受、铺张浪费等奢侈之风和发达省区一样在滋长蔓延,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面对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同志能够经受住考验,也有少数同志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等方面出现偏差,在灯红酒绿面前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在艰苦环境中,有的成为英雄模范,有的却堕落为罪犯。同在青海高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老高原仍然兢兢业业、无怨无悔,而有些年轻同志却觉得青海条件太苦,一心想着“孔雀东南飞”。事实证明,艰苦环境只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客观条件,要使精神境界发生升华,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就必须深化和加强艰苦奋斗教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唯此才能经受住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考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