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者简介:
王兆君 韩松岭 魏广宇 东北林业大学

原文出处:
学术交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观念是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时代的变革和形势发展势必触发人们观念的变化。迈向21世纪的高校,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论其工作对象、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推动高校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大学生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大学生思想的社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冲破了校园的围墙,使大学融入整个社会大舞台中,受到社会观念、社会浪潮的冲击。

      二是大学生人格的自主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激发了当今大学生自尊、自强精神,增强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要求自主、自立。

      三是大学生品德的世俗化。人生价值的取向致使有的大学生过多地强调功利,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产生惟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倾向和行为;有的过于重视个人价值,产生“个人至上”的思想。

      四是大学生价值观的个体化。市场经济给人的价值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成分,在价值观念上它主要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

      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的客观要求。

      一是从封闭观念向开放观念转变。大学生思想的社会化,决定了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方式也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所谓思想教育的开放,一是要坚持思想教育的社会化。因为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学生接受教育影响的范围总是超过学校教育的影响范围。从目前情况看,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渠道是多方面的,其思想影响的性质也是多元的。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心理结构中的消极因素,伴随着家庭生活而影响子女;社会上各种群体截然不同的利益观、价值观;人际关系上的是是非非,大众传播的善恶、美丑泥沙混杂袒露在学生面前;国际上不良思潮随之渗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简单的封闭的教育是不现实的,惟一的办法是要求高校思想教育要走出校门,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思想教育体系。二是要重视加强对社会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的研究。过去高校思想教育往往偏重于学校内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不大注意对社会经济与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关系的研究。这样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分析,容易浮在面上,而且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难以触及问题的要害。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阔视野,跳出传统的狭窄圈子,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社会经济生活,把握大学生所处的经济地位、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其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内在联系,全面、深入地考察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政治表现,并预测可能引起的各种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三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也要开放。我们应该打破地域和国界的界限,大胆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成果。思想教育工作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思考问题,把握方向,制定规划,都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是从他律观念向自律观念转变。他律与自律的区别,直接反映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人的道德、思想的不同要求和影响。市场经济要求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平等的人格。只有主体的人格是独立平等的,才能真正做到自由竞争、自愿和公平。计划经济缺乏的正是人的独立平等的人格。一切由上级的计划决定的特点,使人丧失了其产生独立思想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中,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提高,是“自律”产生并实现的重要基础。因此,从“他律”到“自律”,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在这一转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行之有效,不能不重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二是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主体意识的觉醒既是进行独立思考的前提,也是产生独立人格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重视做好因势利导的工作,帮助学生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以及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是从教化观念向机制观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把一定的社会意识、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不仅包括了教师的活动,也包括了学生主体对外部世界有目的的作用改造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而前者要以后者为中介环节。因此,学生是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他自己意识的支配,取决于他自身内部的心理矛盾运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教化型”教育只对较先进的层次起作用,而对最需要教育的后进层次很难起作用。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完成由“教化型”教育向“机制型”教育的转化。

      所谓的“机制型”教育,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这种教育注重“德”的内化机制的研究,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切身利益,注意激发学生的动机,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向更高的境界迈进。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生思想的热点以及最大的切身利益,主要集中在如何发展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为今后争取一个好的前途,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大学生的这种内在需要,形成了促使他们不断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而教育者的责任与高明之处,就在于如何引导他们对个人“自我发展”的关注与追求升华到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与自觉行动上来,使这一代大学生能够把振兴中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自己的成家立业、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