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当代青年思想教育的一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卞国福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省人大常委

原文出处: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怎样才能成长为四化建设中的有用人才?这是当代青年所关心的一个严肃而又重要的问题。张海迪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这句话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人生价值观,他们感触到自己的实践与五四青年的成长有着共同的东西——为祖国无条件地贡献自己的一切。我们认为,今天的青年,只有把历史上青年成长的规律认真加以分析,继承精华,记取教训,才能继往开来,担负起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重任。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和探索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成长的轨迹,才能引出教育和疏导当代青年的正确方法,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因而,我们需要研究过去,思考今天,为了明天。

      一、爱国主义是青年成长的重要思想基础。

      青年的特点是,精力充沛,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容易接受新事物,关心和向往未来。生活在旧中国的青年,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政治制度深恶痛绝,对于三座大山压迫下的祖国的经济贫困落后十分不满。他们探索社会和人生,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爱国主义成为先进的中国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五四以来的革命运动和青年成长的关系。我们从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时的第一次大革命,以及“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十多年革命运动来看,代表青年主流的先进青年总是以极大的爱国热情,站在革命的前列,起了某种先锋和带头作用;同时,革命运动的实践又培养、锻炼了青年。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很明显,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青年投身革命的动力,首先是爱国热忱。青年时期的爱国心理是:向往祖国富裕,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可以说,五四以后的任何一个革命者和杰出人物,一般说,开始时都首先是一个爱国者。

      爱国主义推动了青年运动的发展,哺育了青年一代。但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不仅仅是青年的特点。它是中华民族多少年来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和美德。青年喜爱探索和追求真理,最能直接地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他们把自己的特点和爱国主义思想牢固地结合,就成为一种志气。青年时期的志向,就是从爱国主义和青年特点的结合中产生的。因此,青年总是自觉地把祖国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当代青年,尽管与过去时代的青年有许多不同的特点,但就爱国主义思想而言,仍然有共同点。这个共同点,生动地反映在青年英雄的身上,反映在“亏了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祖国献身的豪迈气概中。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五四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基础,也是当代青年为实现祖国四化而奋发学习、迅速成才的推动力。青年数学家杨乐,从小就立志“要把中国人的名字写进数学书中,为祖国争光”,他与张广厚一起在函数值分布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被国外称为“杨张定理”。当代青年只有热爱祖国,才能建设和保卫祖国。爱国主义思想,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青年理想的形成,影响着青年对职业的选择,激发青年建设祖国四化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二,不同时代的青年,成长的规律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外因作用,促进青年内因变化的条件也大不一样,展现在青年面前的成长道路也将有所不同。

      五四时期,青年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山河破碎,人民受难,中华民族任人欺凌,青年的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大革命时代,青年面临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青年的历史任务是为自由和解放而斗争,建立一个崭新的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中国,历史任务是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欣欣向荣的人民共和国;八十年代,青年面临的是清除“左”的影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同心同德搞四化。青年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向现代化进军,担负起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使命。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对青年提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青年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总是连在一起的,青年的利益和祖国利益、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青年在每一时期,对革命任务的态度,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大小,正体现了一个青年成长的状况。

      第三,同一时代的青年,成长状况也是不同的。由于环境影响、个人经历和阅历,以及经济地位的差别,个人性格、爱好、志向学习的不同,也对青年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电影《大浪淘沙》反映了大革命时期青年人的组合和分化。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走到一起,得到暂时的结合,在革命的浪涛中,他们有的勇敢坚强,接受真理;有的贪生怕死,寻找避风港;有的成为反革命。青年意志、性格形成的过程,正反映了受环境、个人经历、阅历差异的影响,形成对革命态度的不同。有的成长起来,有的被革命洪流所淘汰。这部影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进步青年成长的规律。

      同样,八十年代的青年成长的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的热切追求真理、学马列、学文化、学科学,努力把被“文革”耽误的时间夺回来,甘愿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和人民;有的对纠正不正之风缺乏信心,悲观失望,自以为“看破红尘”,因而起步迟缓;有的锒铛入狱,之后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奋起直追。这些差异性,既反映了一个青年受环境、教育、阅历、经历影响的差异,也反映了在改造客观世纪中改造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的差异。有人说五、六十年代是出“雷锋”的年代。那么,我们现在狠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为青年一代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从以上三点,是否可以这样看:爱国主义思想是青年成长的重要思想基础。五四以来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反映了中国青年的成长道路;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青年成长的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