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超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玉梅 佳木斯大学工学院

原文出处:
齐齐哈尔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1998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运行系统,应该全面抓住人们思想道德问题的防范、矫正和反思三个环节开展工作。然而,我们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往往只注意了矫正和反思两个环节,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防范环节,因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变成了一种“短期行为”:仅仅注意了“头痛医头”的正在进行式教育和“痛定思痛”的过去式教育,而忽视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超前式教育。结果,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此伏彼起,教育者变成了闻警而动的“消防队”,要么工作应接不暇,要么无事可干,造成了工作的极大被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可见,如何做好“超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实践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

      所谓“超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指教育者在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预测人们的思想道德发展趋势,再针对不同思想道德特点的人们进行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走在人们思想道德发展的前面。这种“超前”,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它有三个基本含义: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目标的超前。即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进行超前性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人们培养成具有高度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觉悟的新人。任何人距离这个长远目标都有一定的差距。教育者要把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现实性和未来性结合起来,善于寻找不同的人与思想道德教育长远目标的不同差距,再有针对性地对人们进行引导性和激励性的教育。

      二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内容的超前。即要运用超前于人们现有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先进思想道德,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觉悟。这种“超前”,既立足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要站在现实的前头,引导人们前进。

      三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超前。即思想道德教育要注意防患于未然,把各种错误思想道德倾向消除在萌芽之中。《学记》中记载的“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这个意思。

      在实践中,开展“超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可以通过积极引导而防患于未然。以往,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事中教育、事后教育,即针对人们思想道德上的壅塞,使用一定的方法加以开通,使之向健康的方向顺畅发展,属于“救”、“戒”的范围;而思想道德教育“超前”,则是根据人们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去把握人们思想道德发展的趋势,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走在前面,属于“防”的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如何把人们的思想道德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防止消极、不健康因素的产生,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古人做事尚且讲究“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更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痛定思痛”,而应该努力提高它的预见性、主动性和超前性,克服滞后性和被动性。只有这样,教育者的辛勤劳动才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三是可以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高瞻远瞩,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在研究和分析未来的基础上,才能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领导部门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只有这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不断跟上迅速前进的时代步伐,使人们的思想道德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超前”,是否可行呢?回答是肯定的。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并非亦步亦趋,在动态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不同步性:或者超前于社会存在,或者落后于社会存在。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但它并非诞生于共产主义社会,而是诞生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应该说是一种超前思想。社会意识的超前性启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超前教育内容,完全可以是超前于现实的先进思想道德。如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对人们进行超前教育的内容,既可以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又可以是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当然,两者只是发展程度不同的同一思想道德体系。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不在于事故出现后进行亡羊补牢,追查责任,批评一通,而在于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启发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使人们自觉抵制和克服各种错误思想道德影响和侵蚀,用正确的思想道德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然,事故发生以后,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总是这样,否则工作就会出现被动局面。这就说明,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事前主义,避免事后主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人的思想道德活动具有可调控性。这种可调控性,是指人的思想道德活动虽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表现在受外界因素调控和自我因素调控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受他人的调控和外界物质因素的调控;后者是指在自我意识指导下的调控。对于个体而言,外界的调控是通过自我的调控来实现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只有超前影响人们的自我调控系统,使其按预期的方向运动,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同时,人的思想道德具有可塑性。这种可塑性,是指人的思想道德是可以塑造、可以改造的。这就表明,人的思想道德有一定的弹性。人们可以接受高于自己原来思想道德基础的先进思想道德。再者,人的思想道德活动具有内隐性。人的思想道德活动的轨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露出来的外显性,一是隐藏在思想道德内部的内隐性。外显性思想道德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内隐性思想道德正处于量变过程中,则需要一定的预见和开展“超前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