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逻辑走向人本逻辑:人工智能推动自由劳动的实现

作 者:

作者简介:
焦成焕(1969- ),男,吉林长春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政治经济学研究;魏艳平,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学术交流

内容提要:

实现确证人的类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劳动是马克思的理想追求。人工智能作为智能化的技术工具,在人本逻辑的引导下能为自由劳动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真实的主体和致力于人自身发展的自由时间。然而被资本逻辑裹挟的人工智能不断威胁人的劳动权、模糊人的本质,加深劳动的异化程度。由于现阶段缺乏消解资本逻辑的历史条件,因此需要从政治、教育、法制三方面规制人工智能的发展。其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并将其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旨向;其二,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的风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其三,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人工智能成为推动自由劳动的技术手段,使其朝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自由劳动的方向发展。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10 期

字号:

       虽然自由劳动需要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通过消除私有制、增加自由时间、重建个人所有制来实现,但是将劳动视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感到幸福的自由劳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决定了它不仅是我国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且作为社会价值观,更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们在劳动中感到幸福,实现自由劳动。然而被资本裹挟的人工智能带来了种种社会问题,使人们的利益屡受威胁,导致人们开始质疑自由劳动实现的可能性。人们对理想目标的怀疑会摧毁自身的奋斗信念,丧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此外,学界有关自由劳动的探讨主要从自由劳动概念、实现路径、劳动与人自身发展、劳动与休闲、劳动解放、政治经济学及劳动教育方面进行相关解读,有关科技发展对自由劳动影响的探讨不足。因此,本文侧重于探讨技术对最理想劳动形态的影响,即人工智能时代自由劳动实现的可能性。

       一、唯物史观视阈下人工智能的本质与自由劳动的内涵

       (一)人工智能:人类劳动的技术产物

       劳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人的能动性活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随着人在劳动中与自然进行的物质交换的深入,劳动工具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改善,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及电子时代。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脑不发达,生产水平低,人们主要通过石器、金铜工具从自然界获取自身所需物质。虽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的双手,但是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其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在劳动中不断提高以及为了满足不断产生的新需要,新的工具——机器产生了。机器被运用于生产,促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它作为人的肢体延伸工具,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此阶段即工业社会,自然界于人而言只是人的对象、人的有用物,劳动者之于资本而言,只是资本增殖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望将人类从无创造力或具有较少创造力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更多自由时间,可以“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2]537。

       人工智能作为更高端的生产工具,与以往作为人类肢体延伸的工具不同,它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与拓展。人工智能实现了机器的智能化,它依靠算法获得了自我学习的能力,并通过已有的大量数据不断总结规律、完善算法,以提高任务完成的速度和精确度。它可以将图像和语言等转换成可以识别的数值,从而对相关图像和语言作出反应。同时,它也能借助“专家系统”持续深化自身的智能,通过计算机操作系统接收某一领域各个专家的知识与经验,将这些信息解码整理归类并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专家决策过程,从而解决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3]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依靠识别海量数据的能力不断加强自身智能程度,以确保其工作的速度和准确度。

       基于此,人工智能之所以称为智能,原因包含以下几方面:其一,能够高效识别人类的信息;其二,能够回答人类的常识性问题;其三,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识别海量数据,以此实现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可见,“智能”需要依靠强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才能实现,这与人类的生物性思维能力不同,正如陈钟所说“计算是人工智能的本质”[4]。人工智能是科研人员通过重组数据创造出的能够模拟人的思维的计算机系统,数据是人工智能的核心,识别海量数据是人工智能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前提。数据由人创造,具体而言,是由人的经验和知识转化而成,人的经验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则离不开劳动。当主体的行为和具备的经验转化为能够被机器识别和运算的数据时,机器才被赋予智能化特征,才能替代部分甚至全部劳动。因此,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人类劳动的技术产物,其具有的智能是计算机对人类劳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模拟和强化。人工智能从事的“劳动”只是人类劳动过程的某一片段,其劳动资料仍由人类劳动创造。

       (二)自由劳动:人的自由自觉活动

       自由劳动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展现出自由劳动的第一个内涵:劳动者摆脱部落、公社及封建主的束缚,摆脱旧的生产方式的约束,成为自由的劳动者,劳动者除自身的劳动力以外自由得一无所有。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展现出自由劳动的第二个内涵:劳动者在自由支配的时间中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获得内心愉悦的体验,感受到劳动幸福。在这一阶段,自由劳动作为确证人本质的活动具有双层内涵。从人的生存方面看,自由劳动是具有谋生性质的物质生产活动,个体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进行物质生产以维持生计。马克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人是人类历史得以产生的首要前提,个体的生命依靠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具有谋生性质的劳动作为维持个体生命的活动属于必要劳动,同时它也是人类为能够实现自由自觉生活从事的必要劳动。从人的发展方面看,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本质,因为劳动体现着“人的体力、感觉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5]等多种能力,能够彰显上述能力的劳动即是自由劳动。自由劳动不仅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更是体现人的需要、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以及确证人本质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总而言之,真正的自由劳动是将充满“丰富个性”的人视为主体的扬弃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劳动不仅充分展现出人的个性,而且成为活动本身,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