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新兴增强技术下的“公有”命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苏国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盛昳嵬,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与网络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广西 桂林 541004)。

原文出处:
理论探讨

内容提要:

人类“公有制”面临历史终结论的形而上学、自由的有限性、运动的失控等多重责难。当代新兴增强技术产生了“超人类”,即人作为物种与新兴增强技术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人类增强是对马克思“现实世界”和“人的世界”概念的再释义,特别是人类增强为人类打开了全新的指向“公有”的未来时态。在新兴增强技术下,以碳基—硅基互联为基础的新的共同体形成了新的“集体生产力”,这是人类趋向“公有”的原动力。在人类增强“强集体力”命题下,人的发展将以更为丰富的场景和指向性超越传统生产关系。新兴增强技术对于“公有”的最大贡献在于从根本上解决个人的能力差异,消灭了公平的“不公平前提”,为“公有”清除了“私有的初始条件”,极大地丰富了“公有”的公平本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10 期

字号:

       矛盾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人类在面临与自然(无机界和智力低于人类的有机界)、同类和自己的矛盾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矛盾,即与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传统矛盾是处于人类中心主义框架下的对立统一体系。当代新兴增强技术来自自然/人工,但已部分超越自然/人工,甚至独立于自然/人工。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的发展与自然本身的进化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存在巨大不同,并且在存在属性、进化方式、确定性、控制权等方面与人类存在矛盾与冲突。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不仅存在矛盾,而且其矛盾性质既不属于人类/自然矛盾的范畴,也不属于人类与自身(他人)的矛盾范畴。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运动开启了“人类/增强技术/自然”生存与发展新范式,重建了人的关系世界与人的本质。人类智慧与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共生将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人类从此开启了前所未有的“超人类”时代。

       一、人类与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运动

       反思是主体对思维的再思,马克思的反思是依据人类实践活动进行的实践反思,而不是像康德的知性反思和黑格尔的实体反思,他们是在纯概念系统中进行思辨反思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实践反思进程中一直秉承着与历史进程相反的路线,“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93,也就是说,理论出发的坐标是更新的实践。就人类范畴形成史来看,人类对于范畴的建构是一个具体—简单范畴—新的具体—新的整体—新的范畴而不断更新的过程。新的范畴体系基于对旧的范畴体系的反思和批判,重新确立其地位和结构。高级范畴总是对低级范畴进行修正。作为范畴的“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其形成是对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的整体矛盾关系进行“从后思索”的结果。尽管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处于传统矛盾体系之后,但其矛盾范畴处于更为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的禀赋创造了一种强大的自我塑造力。这种比传统进化更为强大的延展力所引发的矛盾对抗也会比传统矛盾更加激烈,而传统矛盾则成为新矛盾的要素或组成部分。

       在新兴增强技术悲观主义者看来,新兴增强技术的发展将会超过、破坏和肢解传统人类。他们认为,车比人走得快,飞机比人飞得高,所有的事实证明人的创造物可以超过他自己的高度,新兴增强技术尽管主要是以人类为增强对象,但增强后的人也是人的创造物,结果也应是如此,即若当代新兴增强技术需完成特定目标,而传统人类挡在路上,它们会义无反顾地清除障碍。不同于新兴增强技术悲观主义者,乐观主义者认为,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在个别方面、个别领域会增强人类,但人类是一个大集体,当代新兴增强技术永远不会统治人类。从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上看,逻辑与历史并不是亦步亦趋的,而是存在一个“跳跃”和“重塑”的过程,即在对新的实践信息的认识中,人类会把今天的历史放在整个历史的整体联系中“重构”,因此人类不应将其与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运动作为一个独立的活动现象来考察。无论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都没有进行“从后思索”和“自我批判”。新兴增强技术悲观主义者虽然看到了人的创造物重构人的“历史”,但他们忽略了人的本质的发展规律,仅考虑了技术的“爆炸”,没有考虑到人类智力的“爆炸”。而新兴增强技术乐观主义者看到了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整体反思能力,却陷入了经验直观主义。我们应该克服“新兴增强技术悲观论”和“新兴增强技术乐观论”两种片面观点,确立一种“新兴增强技术辩证运动论”,建立一个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融合发展的时代。

       人类的历史是与各种灾难进行斗争的幸存史,最终进化出阻抗自然的克服能力,但在人类的全部认知域和认知历史中从没有面临这样的挑战,即地球上可能有一个“超人类”的物种。这是对人类反思系统的巨大冲击。

       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运动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从存在论上看,传统人类处于地球智力链顶端的地位受到新兴增强技术体前所未有的威胁,特别是人的思维由“大脑神经网络为中心”转移到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传统人类的自然根基可能被彻底摧毁。二是从物种的内在统一性上看,人类的增强技术,无论是基因编辑,还是脑机接口,都破坏了作为物种的人的完整性和内在统一性。增强人可能是碳基与硅基的结合,不全是人,但从功能上看又具有超人的“能力”。未来的人机复合人,似人非人。三是从认识论上看,真假的界限被打破,新兴增强技术下的新人类体的意识、情感等突破了传统的真假限度。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矛盾运动因为自我与对象的巨大“异化”将形成人类自我安全意识的巨大危机。在反思的层级上,人类从不能完全反思自己走向完全反思自己的可能。真正的反思需要从高级对低级反思,对高于人类的新兴增强技术的反思将极大地实现人类对自身的反思。四是从辩证法上看,人类在与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中,同时进行着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的快速融合与统一。新兴增强技术下的人的“永生”是对一切事物都是暂时性存在的辩证法的挑战。五是从矛盾体系上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再是人类矛盾体系中最主要的矛盾。“(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380,这说明了阶级斗争是原始社会之后的人类主要矛盾,但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出现后,人类之间的阶级斗争不再是显性矛盾,人类与当代新兴增强技术之间的矛盾将逐渐成为最显著的矛盾,即人类整体的物种安全与威胁成为最迫切的议题。

       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的这一系列矛盾最终归结为人的建构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的矛盾。思维因为实践与认识的矛盾,所以被二重化为建构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建构性思维是指从一定的概念出发,形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反思性思维则不直接把客体作为思维对象,而是把建构性思维作为思维对象。建构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的矛盾表现为反思性思维对建构性思维的批判、否定和重建,而建构性思维则拒绝这种变更。人类与新兴增强技术的矛盾,从根本上看,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建构性思维将面临可能出现的由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导出的反思性思维的批判、否定和重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