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青少年发展和青少年事业视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与政治安全再次成为时代议题,青少年群体的政治使命进一步凸显。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事关中国共产党事业的永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全局。“青马工程”前移至高中阶段,恰恰是针对时代所需作出的创新之举。深入探讨高中“青马工程”衔接培养的时代价值,应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旨趣,在改变刻板认识的同时,持续扩大“青马工程”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创新路径。 一、新征程重塑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已不是“扫盲式”“形式化”的理论灌输,而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面对个人、群体、社会、民族、国家及世界之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突出问题,围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时代议题,全方位、多领域、专业化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的改造”工程。高中“青马工程”作为“青马工程”思想教育的战线前移,重塑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理想信念衔接培养机制上的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实践逻辑则是将青少年的个体生命历程与政治生命历程辩证统一起来,将青少年对个人价值与对国家信仰的认识从之前的模糊甚至断裂状态形成有机融合的接续培养体系,在筑牢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础的同时,引导青少年形成系统、全面、正确的个人与国家发展观念,进而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 (一)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当下,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意识形态纷争不断,西方为巩固自身的中心主义论断,打着所谓自由民主的旗号,企图在“无声的战争”中侵蚀拉拢中国新一代的青少年。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无政府主义、文明冲突论、全球民族论、后现代主义等各类思潮广泛传播,极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思想上的迷茫与混乱,对先进文化的价值判断产生偏颇。与此同时,在物质丰裕社会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将青少年个性的追求与从众的偏好“完美”地统合起来,以各种文化符号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1],不仅消解了青少年对勤俭节约、勤劳致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极可能使青少年形成急功近利、利己主义等心态,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近年来西方不断通过商品广告来传播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如果不对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加以引导,一味追求消费品牌价值,极有可能陷入西方的消费主义陷阱。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新一代青少年群体,长期浸润在互联网中,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虽然近几年来也不乏“粉丝出征”等“网络民族主义”表达,对增强网络空间的国家认同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但不可否认,在网络舆论的“群体欢腾”中,青少年始终存在对国家边界认识模糊以及被民粹主义利用的风险[2]。邓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身上”[3]。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向青少年渗透,向青少年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避免青少年陷入信仰危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最终取得意识形态斗争胜利的必然要求。因此,培育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就是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巩固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巩固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二)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作为后继者的青少年对强国目标以及更深远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政治认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大学生群体的国家认同度与政治认同度较高,但青年的国家认同低于老年人[4],出现了代际差异的“危机”现象[5]。此外,与国家认同度较高相比,制度政策认同度在政治认同中处于较低的状态,并面临同辈交往“增效失灵”的问题[6]。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前移至青少年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面对政治认同的代际危机,必须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为引导,着重提升青少年对民族复兴伟业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全面认识,抵抗历史虚无主义与“事不关己”的错误认识,重塑青少年一代的国家责任感,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青少年立鸿鹄之志,勉励青少年建功立业。 其次,青少年政治认同在同辈交往中产生“增效失灵”的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群体的整体政治意识还较为薄弱,还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关于国家事务的认识。由于课程学习的应试压力以及社群关系的多样化与异质性,群体之间也难以形成“政治向心力”。因此,实施高中“青马工程”正是为了弥补青少年政治意识断代的现实问题,让理想信念的理性选择成为青少年同辈交往的重要引领因素,进而实现同辈交往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正向作用。 最后,新时代青少年整体生活在物质充裕的环境当中,享受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丰富机会,在社会参与、政治参与乃至国际参与中有着更为广阔的平台,对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独特的理解,更有能力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成果的享有者。在此现实逻辑之下,更应该教育引导青少年增强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坚定前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 (三)青少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是青少年个体生命历程发展的必要路径 高中“青马工程”是实现青少年个体社会发展与政治发展辩证统一的创新工程,是对青少年个体生命历程与政治生命历程的有机融合。高中“青马工程”有效解决“青马工程”群体覆盖不足的短板,利用高中教学优势,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前移至青少年群体,真正实现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青少年从加入少先队到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优秀的青少年马克思主义者必然的政治生命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者的“政治生命”并不是福柯所指的站在自然人口与国家治理的角度,探讨国家权力与策略的合法性问题的“生命政治”[7],而是个体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共产主义社会追求的能动选择,具体表现为青少年马克思主义者从少先队员到共产党员的政治生命的进步及其担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