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4月,共青团中央联合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17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在全国部署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各地积极响应,不断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充分认识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基本单元——“社区”的重要性,纷纷提出了“青年发展型社区”的概念,并进行了多样化的、各具特色的建设实践。如杭州市积极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并研究制定了《杭州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结合浙江省未来社区和15分钟生活圈建设,打造青年友好社区样本”;共青团成都市委、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联合印发方案,在全市开展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工作,打造富有青春活力的城市名片,等等。虽然各地建设实践层出不穷,但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衍生概念,与“青年发展型城市”类似,“青年发展型社区”仍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概念,且更多的是一种指导工作实践的概念工具。在学界,“青年发展型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也稍显空白。以“青年发展型社区”为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发现,现有文章多是以新闻报告和建设经验介绍为主,深层次的理论分析类文章基本没有。面对复杂多样的实践案例,如何高质量地打造青年发展型社区、如何真正促进青年与社区协同发展等问题的底层逻辑有待进一步厘清和进行学术探索。因此,本文将对地方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实践案例和具体经验进行理论剖析,系统把握、探寻和把脉实践经验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建设规律,以期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观研究层面提供更多讨论范本和对话空间,也为更好地推动青年发展型社区和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二、空间生产:社区研究的一个分析视角 在我国,“社区”这一中文概念最初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在20世纪30年代翻译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著作Community and Society时,从英文单词community翻译而来,后经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集体认同采用,一跃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通用术语。[1]而在当前中国本土语境中,社区虽然不属于行政机构,却被视为社会的细胞、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之一。因而,社区常常成为社会治理、社会参与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在近些年来社区研究的视野中,社区建设的具体行为实践及其实践逻辑是最主要的研究方向。在社区建设具体实践的研究层面,学界主要是从规划设计的角度论证社区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路径等。但同时也有不少的学者将列斐伏尔、福柯等学者的空间社会学理论整合到国内社区建设底层逻辑的分析视野之中。在列斐伏尔看来,空间不再仅仅只是物理性的容器或媒介,也并非静止的,而是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物理空间中,空间与空间内的人呈现出互构性的关系:一方面,物理空间是由具有观念、情感、价值判断的社会人在一定逻辑和规则中所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在空间的物理生产与改变过程中,权力关系弥漫其中,并进一步影响和改变空间中的人的意识、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最终导致新的社会关系、权力关系乃至社会结构与秩序的形成。空间不仅被社会关系所支持,也生产着社会关系以及被社会关系生产着[2]。因而,建构空间的过程也是社会关系重组与社会秩序重建的过程。 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影响下,国内学者对社区这一公共空间的生产逻辑、空间表征形式、空间重构实践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讨,相关内容主要集中在:社区空间正义、社区空间生产与社会关系的生产、社区空间生产的转型与重组、社区空间生产与治理重构、社区文化空间的生产,以及居民的日常空间更迭等方面。如邹永广等人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以福建晋江梧林侨乡社区为案例开展研究,指出在旅游开发背景下,以政府为代表的权力话语主体对空间生产的主导,以旅游开发商为代表的资本话语主体对利益的追逐而表现对游客和政府的迎合、当地居民自下而上的认同与顺应、海外华侨“在场”与游客空间想象等力量共同构成了侨乡社区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3]张馨木等以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理论,探讨传统村落空间转型过程与机制,分析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问题[4]。 可见,在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研究中,人与社区空间双向互构得以看见:一方面,社区物理空间生产和规划的过程,不同生产主体之间复杂多元的博弈关系和利益关系被整体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对社区物理空间中人的社会关系、日常生活秩序和结构形塑机理的深刻剖析。这些研究让我们充分意识到社区空间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之间不是分隔的,而是相互流动和彼此形塑。尤其是,空间并不是静态的、完全被人类所形塑的;空间是流动的、变动的,是能够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也是切实能够对人类生活秩序产生影响的。而“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在本质上也强调“社区”这一地域空间与“青年”这一年龄群体之间如何形成良性的互构关系。即社区空间如何更好地满足青年的需求,以及青年如何在空间中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推动社区更好地发展下去。在以往的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更多还是聚焦“青年”这一人的主体视角,强调人在空间中的重要性,而忽略了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过程中,空间形态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青年主体所产生的影响。因而,借助上述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将运用空间生产的理论,强调社区空间的重要性,从空间的视角探究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的逻辑:一方面从社区物理空间、空间景观的维度出发,探究物理空间能够产生出“青年友好”的实践逻辑;另外一方面则是聚焦社区空间中社会关系生成的维度,剖析社区空间生产社会关系的底层机理,并从中思考青年发展型社区建设的经验启示,为相关研究提供社会学视角下的理论图式。 三、研究案例:杭州市G未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