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个称之为“全职儿女”的名词。它有时候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可能是一种身份角色,也或许是一种“新兴职业”。有别于在传统定义上的劳动力市场中奋斗,“全职儿女”们选择返回原生家庭与双亲生活,“雇主”就是他们的父母;他们有的靠着存款积蓄生活,有的以从事家务劳动或照顾双亲来获得报酬。①2022年12月,豆瓣网上成立了“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截至2023年年中,已经有超过4000人加入小组。多数的“全职儿女”正处于个人事业发展和职业成长的青年阶段,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在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的当今社会,“中坚青年”如果挥别劳动力市场,选择全职在家与双亲生活,究竟这是属于一种新的就业形态?还是“变相啃老”?该问题近期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议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②有人说,“全职儿女”是“脱下长衫的孔乙己”,每个“全职儿女”在这个“筑梦、追梦、圆梦”的人生阶段,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理当有着各自的经历故事。本文选择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视角,针对“全职儿女”这一社会现象,根据互联网平台上当事人自述的内容,对于他们之所以成为“全职儿女”的原因、对这个身份角色的体验感受以及对接下来人生的展望,进行分析与讨论;希望研究结果与发现,一方面能在青年问题的领域中积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能唤起社会各界对青年的关怀与重视,协同构建一个青年友好型社会。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在我国或是欧美国家,先前已经有几个与“全职儿女”概念相似的名词,例如“啃老族”“尼特族”“袋鼠族”等。这些概念指的是,既没有上学也没有就业或者参加就业培训,必须依赖父母养活,无法脱离父母独立生存的青年人。③至于“全职儿女”与上述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啃老族”主要是指青年人待在家中不事生产,对于“被啃”的长辈而言,无论是否出于自愿,无论是否有能力继续提供资助,都是一种家庭经济资源的耗损;“全职儿女”则是把照顾父母、做家务等当作自己的“职业”,以“为家庭做贡献”来换取劳动报酬。④对于长辈来说,某种程度上是等同于购买家政服务,只不过服务提供者不是外人商家,而是自己的子女;与此同时,还收获了亲情的陪伴。综观学术界目前的相关研究,研究者们一方面对英国⑤、日本⑥等国家“啃老”现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并进行中西比较⑦;另一方面致力于中国本土情境,多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开展研究。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概念特征、啃老成因、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在概念特征方面,研究者指出“啃老”是成年子女在物质或精神上仍然依赖父母,不能独立⑧,或指城乡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成年子女在经济与日常照料等方面对父母的依赖与“啃食”。⑨“啃老”因其程度、成因、自愿性不同等被分为全职啃老、半职啃老和兼职啃老⑩,危机型啃老和发展型啃老,显性啃老和隐形啃老等。(11) 在啃老成因方面,因啃老群体的差异使在导致啃老现象的原因上有所出入,但亦有共性之处,均是主客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一是传统观念,如“抚养责任”意识(12)、亲子一体化心理等潜移默化使“啃老”合理化(13);其二是社会转型压力,啃老现象的发生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如生活成本攀升(14)、就业压力加剧(15)、社会福利缺乏(16)等造成子代无法依靠自身实现独立;其三是教育问题,如家庭教育偏差、高等教育缺乏等,使得未有效塑造子女正确观念(17);最后是个人问题,如知识技能掌握不足(18)、心智不成熟(19),使其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变迁。也有研究者针对特定群体,包含城市低保贫困家庭第二代(20)、大学生群体(21)、城市从业青年(22)、农村青年(23)等,做了更为具体地分析讨论,从而提出应对“啃老”现象的针对性建议。“啃老”现象作为社会问题,不仅会影响“啃老”客体自身生活质量(24)、造成其陷入经济贫困(25)、产生“代际福利陷阱”(26),而且会造成社会结构性失调、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27)因此,在应对策略研究中,研究者们既有从宏观角度提出加强政府宏观调控(28)、开展社会环境综合治理(29)等促进社会公平环境创建,亦有从微观角度强调理顺代际间关系(30)、调整个人认知(31)、弘扬孝道文化(32)等,从家庭和个人思想入手重塑代际责任伦理。然而对于“啃老”现象,过去的研究者表示应当辩证看待。对啃老客体而言,“啃老”是否降低了其满意度,不同群体间感受可能存在差异(33);此外,“啃老”有主客观之分,有些啃老现象其实是父母主动和愿意的,是父母爱的表达方式。(34)总体上,已有不少研究多从理论上或是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归纳演绎,以及基于案例分析提炼出个体啃老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分析啃老原因,提出应对策略。然而如同先前所述,“全职儿女”与“啃老族”虽有联系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讨论的空间。 二、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以截至2023年11月底,在豆瓣网上“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中的帖子和微博、抖音、知乎、小红书平台上,与“全职儿女”相关文图视频为主要的研究内容,重点在于分析发布者和回复者成为“全职儿女”心路历程的经验分享,试图兼具多数共性与少数特殊性。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作为分析“全职儿女”议题的研究视角。近年来学术界也有一些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对于青年就业相关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研究。(35)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模型中,行为意向是个人执行某项行为的程度与倾向,计划行为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来预测人的行为意向,简述如下:态度是个人对某项行为的正、负面感受,由个人对于从事此行为之后可能导致的结果信念与评价相乘而得;如果个人对此项行为的态度越正向,行为意向也就越强烈。主观规范是个人感受从事某项行为的社会压力,由个人重视的参考对象认为他是否应该从事此项行为的规范信念,与个人是否听从重视的参考对象意见的顺从动机相乘而得;如果个人所重视的参考对象所施加的压力大过于个人的态度时,行为意向会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人对于完成某项行为难易程度的主观知觉,由个人知觉进行此项行为的促进和阻碍因素所构成的控制信念与影响程度相乘而得。如果个人认为自己掌握的机会与资源越多,所预期的阻碍越少,则对此项行为的知觉控制能力就越强,个人的行为意向也越强。(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