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成长,要帮孩子解决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淑荣,辽宁省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干训处

原文出处:
心理与健康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面对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尤其是新手父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比如说,孩子考试考砸了;孩子同学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突然不想上学了……怎么办?部分父母采取的方式可能不合适,有的甚至出现了方向上的错误。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和大家聊一聊:

      你的爱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可能会反问: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有哪个父母不是爱自己孩子的?恨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为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环境,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怎么能说爱是有条件、无条件呢?

      1.无条件的爱——爱如其所是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个人认为无条件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无关孩子做了什么事;无关孩子是否优秀;无关孩子是否达到父母的标准;无论孩子自身条件如何、表现如何;父母都能做到共情,并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与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因为我是你们的孩子,所以我被爱”。

      当然,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溺爱是毫无节制的迁就、放纵。无条件的爱虽然本身没有条件,但是对于孩子的行为还是有规矩、有原则、有要求、有约束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订相应的规矩、原则和要求。父母面对孩子发生的问题时一定要冷静、态度温和、在原则上不让步,让孩子明白靠哭闹是不能达成心愿的。同时父母更要做到:带着爱去引导和教育。

      例如“孩子吃饭时要吃零食”,之前你已经和孩子有过规定,正餐之间可以吃一次零食,吃饭时不允许吃零食。这时你不让他吃,他可能就会哭闹,怎么办?

      “妈妈知道你现在非常想吃零食,妈妈也知道你现在委屈,但之前我们有过约定,吃饭时不允许吃零食,这是你已经同意的。如果你还是感觉很难受,你可以选择在原地哭一会儿,也可以到妈妈的怀里哭,什么时候感觉好些了就告诉妈妈,我们再吃饭。”

      你要让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此时的心情,他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愤怒的情绪,但是原则还是要遵守的、不能破坏的,这就是无条件的爱。如果孩子一闹,你就投降,毫无原则地顺从孩子的要求,那就是溺爱。而溺爱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想大家都了然于胸,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如果“孩子考试考砸了”如何面对?建议你可以用温和且坚定的语气说:“这次你的成绩的确不理想,但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一次成绩(一个分数)而已,看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是因为不会,拿给妈妈(爸爸),我们共同把它学会、弄懂、弄明白。

      如果是审题不认真造成的错误,希望你下次不要再犯同类错误就好。”

      如果刚好有一段时间没有带孩子出去吃他喜欢吃的东西,这时可以直接说:“走,今天我们吃大餐去!”同时也可以抱抱孩子,或者给孩子一个温暖的眼神等类似的言行,让孩子感受到不仅仅是考试成绩好的时候爸爸妈妈开心,喜欢自己爱自己,自己考得不好的时候,爸爸妈妈同样喜欢我爱我。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会感受到来自父母浓浓的爱意、理解、宽容和接纳;感受到父母的爱不是因为我优秀、听话、在别人面前表现好……而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高自尊,内心会更强大,长大以后人格会更加独立,做事会更果断、更冷静。

      2.有条件的爱——爱如你所愿

      相反,“啊?你气死我了,你怎么考成这样?这么简单的题都能答错?你一天都干啥了?把我的脸都丢尽了”“我这一天累死累活的,你也不好好学……”一顿数落,甚至嗓门提高八度。这时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在父母的眼里只有成绩,而没有关心他此时的感受。经常这样下去,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自责和愧疚感。

      而在孩子成绩好的时候,眉开眼笑,不是奖励就是拥抱。在这样的关系中,孩子逐渐体会到只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符合父母的标准,我才是值得爱的。再如,“你只要考100分,妈妈就带你去植物园”“你只要做好这个,你只要完成那个,妈妈就给你买你相中的那个乐高”等类似的情况,这种爱就是有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爱的是孩子的成果,即孩子做的事或孩子行为等与父母期待方向上一致的成果。有条件的爱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形成低自尊,甚至是刻意讨好,压抑需求和想法,产生自卑和自责,长大后做事可能会优柔寡断。

      父母只有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改变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身后永远有父母守护他,他们才会努力奔跑。

      解决问题还是消灭问题?

      “别哭了,再哭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听话我就生气了”“别找理由,赶紧上学去”等类似的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是不是类似的话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经常使用呢?是不是经常用类似的哄骗、恐吓、威胁的言行来消灭问题,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一直上学很规律的孩子,突然说不想上学了,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如何面对?如何与孩子沟通来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

      1.消灭问题——压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父母采取自以为是的方式解决这类情况:“你就是偷懒不想上学了”“你就是吃饱了撑的,好吃好喝供你,你却不想上学了”等。最后还要加上一句:“明天给我老实上学,别找揍!”甚至第二天强行把孩子送到学校,好像只要孩子进了学校,问题就解决了似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