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被吼的孩子转身就和妈妈亲,难道他不“记仇”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生活潮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有一次带布妞去植物园,我估计当天气温比较低,就给她穿得比较多。没想到,走到一半,阳光热烈、温度感人。

      本来走路就累,再加上天气炙热,大人小孩的情绪都更加烦躁。而此时,布妞还在一旁哼哼唧唧,一会儿要买蝴蝶翅膀,一会儿又要买交智商税的玩具。不买就慢吞吞往前挪,还抱怨自己背着包很累。

      出门时让她别带包,非要带,这时候喊累,怪谁?

      本来心情就不佳,孩子一闹腾,我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忍不住朝她大吼一句:“不想背就把它扔了!”

      一看我发脾气,布妞不闹了,快速跟了上来,可怜巴巴地拉了拉我的手,一个劲地叫“妈妈”。

      被吼后的布妞,似乎变“懂事”了,不停地关心我说:“妈妈,你渴不渴?要不要喝水?”“你累吗?我帮你拿衣服吧!”“妈妈你热不热?我给你扇扇好吗?”

      孩子刚被吼,转身就和妈妈亲,难道她不“记仇”?

      我们平时细心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你对他发了脾气,他反而和你更亲。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你越吼他,他却越哭着要你抱抱。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

      真相令人心酸。

      安全基地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安全基地”。

      当我们感到危险时,就会想要逃向某个地方,或者跑到某个人身边。因为待在那里,我们才感觉安全。这个人或者地方,就是我们的“安全基地”,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

      当我们吼孩子时,就向他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收回了对你的爱。

      被“安全基地”拒绝,孩子便会感到特别焦虑和恐慌,没有了安全感。于是,他会用“讨好”的行为,来获得你的认可和接纳,让他重新回到“安全基地”中。如果一直被“安全基地”拒绝,孩子的内心就会“无家可归”,从而变得胆小、敏感、对人没有信任感。

      所以,即便我们再生气,发泄完情绪后,也一定要及时接纳孩子,以免破坏他的安全感。

      当布妞被吼后来牵我的手时,我马上就抱住她,并且告诉她,妈妈只是很累很热,所以情绪不好,并不是不爱她了。

      我们很快就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且很享受那次行程。

      依恋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恐惧的情绪越强烈,依恋的倾向就越明显。

      当妈妈生气时,亲子间的联结就断开了。

      孩子会害怕妈妈不再爱他、不要他。他害怕的情绪越强烈,讨好、黏人、要抱抱的行为就越明显。

      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你越推开他,他越哭着喊着要你抱抱。

      因为在所有的沟通方式里,触摸和身体接触,情感体验才最深刻。

      只有当父母慈爱地抚摸、拥抱他时,他才能真正感觉自己被父母重新接纳了。

      如果孩子向你寻求依恋,你面无表情,用生硬的语气说:“妈妈不生气,妈妈爱你。”孩子并不会真的相信,而是会很困惑和担忧。

      但如果你温柔地摸孩子的脸,或者抱起他来,这种最深刻的情感体验,能直接向孩子表达:妈妈爱你,不会离开你,更不会抛下你不管。

      这时候,孩子才会认为妈妈真的打心底接纳他了。

      所以,孩子在被吼后,表现得更乖、与你更亲、想要你抱,是因为他们太害怕不再被爱,想要与你重新建立依恋联结。

      如何减少亲子冲突

      我们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情绪失控时不管不顾,但一吼完孩子,内心又自责不已。

      平时在养育孩子时,我们怎样做才能减少这样的冲突呢?

      1.不要伤害孩子

      《全脑教养法》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再生气,也一定要谨记,不要伤害孩子。”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忍不住想打人的冲动,就把手放在身后;如果你发现自己忍不住想骂、吼孩子,就离开那个场景,让自己独处一会儿。

      可以向家人寻求帮助,将孩子交给他们,自己出去透透气、散散步,或者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叫。

      身体内的能量流动起来,坏情绪也就很容易流走了。

      如果家里没有人可以帮忙,就跟孩子说清楚,自己想要独自冷静一下。然后去厕所或者卧室,做一些能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事情,如听音乐、运动、找朋友聊天等。

      等平静下来后,再及时与孩子联结。这样也就能避免因情绪失控而伤害到孩子。

      2.多说“可以”

      亲子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源于“不可以”。

      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拿那个;不可以去这里、不可以往那里跑。我们说“不可以……”,孩子往往偏要这样,意见不统一,纷争就闹起来了。

      心理学家芭芭拉,帕特森建议父母,少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多跟他说“你可以做什么”。

      我们不妨试着换一下这样的句式:

      把“你不可以打猫,它会咬你”换成——“你可以在旁边看它,这样它就不会咬伤你了”;

      把“你不可以在墙上画画”换成——“你可以在纸上画画,这样我们就能把你的画保存下来慢慢欣赏了”;

      把“不可以在马路上乱跑”换成——“我们可以靠边走,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开车辆”。

      多说说“可以”这个有魔力的词吧,你会发现,亲子冲突能减少一大半。

      3.有限的选择

      我在养育布妞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招,能解决剩下的那一少半亲子冲突的问题——给她有限的选择权。

      布妞想留长发,但她又不喜欢扎起来,每次扎辫子她都嘻嘻哈哈东躲西藏,这时我也不多说话,就问她:“你想扎一个辫子,还是扎两个?”或者:“想扎丸子头还是马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