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让“社交笨拙型”孩子开窍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红梅,北京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高级教师,北京大学附属幼儿园副园长,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著有《有爱的管教更有效》一书,主编、编写和翻译多部心理学相关著作,擅长于提供个性化教育教养建议。

原文出处:
学前教育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案例1

      小区花园里,几个小姑娘低头在玩。京京走过去想加入,说了没两句就委屈地跑回妈妈身边,带着哭腔说:“她们不跟我玩。”妈妈赶紧问:“你没按妈妈教你的说呀?”京京更委屈了:“我就是按照你说的呀,先问他们‘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然后一个小姐姐就对我说‘不要跟你玩’!”

      案例2

      小天刚升入小学,他觉得男孩间的交往方式(互相拍打、说些特定语言)太粗鲁、没礼貌,所以不愿意和同学们去交朋友。妈妈知道后,想帮他交朋友,就请了两个同学一起来玩,没想到的是,两个同学竟然在小天面前打了起来!于是小天更加受不了了,吵着要转学离开这些“粗鲁”的同学。

      作为社会性动物,一个人的内在发展和成长无疑离不开社会这个丰富且充满变化的外在环境,因此社会化是个体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过程。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孩子需要适应的不仅仅是生活空间、成长环境和学习内容这些“显性”的改变,还有诸多“隐性”的改变,比如遵守人际交往规则、增强自主自信、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融入同伴群体的能力、受到同伴群体接纳的程度、调控情绪情感的能力等等。这些潜在的内容都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发展,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适应的基本能力。

      就幼儿园阶段来说,随着年龄增大和社交经验的不断累积,跟以前的自己相比,所有孩子的社交都会变得更加纯熟和“丝滑”。他们的交往变得更加复杂,充满曲折迂回和往复交互,而不是最初那般的简单直接和美好单纯。个体需要变得更加灵活、抗挫、坚定和包容,方能在集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积极的感受和体验,享受同伴间的游戏互动,不断地学习到新的社交方式,或者是不断修正旧的社交方式。

      1.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社会交往情况存有很大差异

      小朋友之间真实的社交是怎样的呢?

      三岁:孩子初入幼儿园时,往往都是羞涩胆怯的,此时受欢迎的多是干净整洁、乖巧有礼貌、友好、亲社会行为比较多的孩子,这时的社交胜任感主要取决于孩子是否“敢于参与和表达”。

      四岁:到了中班时,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了稳定的小伙伴,这个阶段孩子的社交主要取决于是否兴趣广泛和“乐群”,稍微有一些主动意愿和参与能力,基本就能和大家玩到一起,很少会被拒绝。

      五六岁之后: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所面临的挑战,早已不是缺乏主动胆量的“社交退缩”,也不是缺失技能的“社交低能”。但即使有意愿,也有社交技能,有时也会表现出很多的“社交笨拙”。即,在社交中虽然懂得很多,做得也很多,就是没办法胜任“社交”这件事情,时不时就会受挫,好像储备学习了很多知识学问,但一到考试的时候还是会不及格,脑子里的已有内容根本用不上。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面对“社交笨拙”型的孩子,父母需要给予怎样的帮助?

      2.把握小朋友的社交规则,启发孩子的社交灵活性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开始,虽然孩子们也会存在很多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但是随着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增强,换位思考能力也在骤然精进,各种发展的汇集使得他们的社交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1)小范围内深度地建立友谊

      孩子越大,越会有自己长久、深度互动游戏的朋友,逐渐形成在幼儿园内外都喜欢在一起玩耍的小圈子。面对已经形成的小圈子,如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新来的孩子即使再有礼貌、表现得再友好,也很有可能加入不进去。因为这时对新成员的接纳早已不停留在是否有亲社会行为的层面,而是TA是否足够有趣、有能力为当前的活动带来新鲜的点子、增加游戏的乐趣。所以,当孩子被吸引想要参与时,如果只是用“我想、我能不能、我可以吗”这样的搭讪询问,十之八九会受到漠视或者是明确拒绝,因为这样的“意愿式”社交完全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表达诉求——你有社交诉求,但是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前提下,别人玩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接纳你这个新成员?所以被拒绝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完全不需要引发过多的负性情绪,陷入其中。

      此时想要成功社交,需要孩子懂得换位思考和观察判断,要审时度势,思考别人的需求,通过展示自己的价值来获得同伴的接纳。譬如案例1中的京京,需要花几分钟看看那几个小姑娘到底埋头在做什么,然后再采取行动。可以这样去尝试:跟她们一样蹲下来,有共同的注意对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提供新想法;或者主动分享一些新“物质”,通过带来新价值赢得同伴的接纳。比如人家正在挖土里的小石头,可以说:“这个灰色石头能当粉笔用,咱们挖出来去地上写写!”“用我的小木棍吧,它是尖尖的,挖起来更省力!”“我有矿泉水,要不咱们倒进去,土变软了就好挖啦!”总之,孩子的社交也是越来越“务实”的,不愿意平白无故接纳新人,想要进入就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或者是准备足够多的“新能量”,去突破已经形成的圈子,发力挤进去。

      (2)通过耐心沟通坚定自我的能力

      即使已经玩到一起了,也有很多时候会遭遇挑战。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都有自己的游戏目的,互动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冲突。但正是这些不同才能促使孩子学会,如何在理解他人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表达,通过不断地沟通达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优质合作。其间必然免不了需要时刻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为实现自己的最初目标进行不断沟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