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晓东:学会关键陪伴,重构亲子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采访对象:岳晓东,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登天的感觉》《少年我心》《关键陪伴》等多部心理学著作,先后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主要观点:培养孩子,关键在于陪伴,父母不仅要给予高质量的陪伴,还要能在关键时刻和关键事件中给予引导。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已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还有很多孩子一上学就会出现头疼、胃疼、牙疼、眩晕、心跳加快等症状,而到医院检查,没有一个指标异常,但去了学校,身体就出毛病。这就是应激性功能障碍的“躯体化表现”。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学校成了自卑训练营。只要排名落后,家长就不断训斥。孩子每天疲惫不堪,郁郁寡欢。

      从根源上讲。这些问题都与父母养育孩子时缺少陪伴,或者陪伴陷入误区、抓不住关键有关。

      陪伴孩子的关键是质而非量

      陪伴孩子时,家长最大的误区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于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从3岁的“相看两不厌”变成了初中(13岁)以后的“相看即生厌”。那这10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因为有不少父母极度功利、挑剔和冷漠,只看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只关心孩子是否出色,而不看孩子是否出力;只看成绩不看成长……用别人家孩子打压自家孩子,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处于弱势的孩子只能忍受,于是给家长造成一种幻觉:自己说话好使,再狠狠心,孩子的成绩就上去了。其实,孩子成绩上去的那一刻,也对父母产生了深深的怨恨。他会觉得,父母不爱我,这个家没有温暖。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爆发”的孩子反抗父母的安排,对父母态度极端恶劣;“灭亡”的孩子表现出抑郁倾向,做出自残、自伤的事情,并从抑郁症中获益。很多孩子求着家长赶紧把自己送到医院,求着医生鉴定自己是抑郁症,这样他们就不用上学了。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现在有不少孩子已经不是“厌学”,而是“惧学”“拒学”。家长是怎么把孩子养“废”的呢?第一招是孩子愿意做的事情不让做,第二招是孩子不想做的事情逼他做。两招就会导致孩子“学习肌肉拉伤”。例如,孩子不想学奥数,家长非逼着学;孩子想学艺术,家长却不让学,导致孩子经常饱受内心撕裂和冲突。

      学龄前到小学期间,家长的陪伴侧重干预性和主动性,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发育不够,需要父母提醒、指导。但是到了初中之后,家长不要成为孩子头顶的直升飞机,一有问题就“啪”地俯冲下来,令孩子深感窒息。我呼吁各位家长要学会放手,陪伴大于管教。为此,我总结出“三放”:放手、放心、放权,让孩子追求“三自”:自主、自律、自信,这样孩子才能开心健康成长。我的理念是,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陪伴而非管教,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优质陪伴。

      在我新出的《关键陪伴》一书中,有一张亲子陪伴图。横轴代表陪伴时间长短,纵轴代表陪伴有效性,这样就产生了4个象限:陪好时多(优陪)、陪好时少(良陪)、陪差时多(差陪)和陪差时少(劣陪)。

      

      我在《婚姻与家庭》杂志开设的专栏里曾讲过优陪家长苏洵,他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陪伴的方法灵活多样,陪孩子时没有功利心,让孩子享受与他在一起的时光。而陶渊明则恰恰相反,他虽然每天陪着孩子,但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人在心不在,陪伴的效果很差,所以是差陪的代表。

      我们再聊聊良陪家长代表李白和劣陪家长代表贾政。可能有人会好奇:李白是漂在外面不回家的男人。为什么还能算良陪呢?李白虽然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多,但能给孩子足够的宽容和自由。回家不给孩子压迫感,也不会一见面就灵魂拷问:你学得怎么样,老爹的诗你背下来没有?他对孩子民主、随和,属于开放式教育。不像现在很多父母一回家就开孩子的批斗会,孩子不愿意听,家长还说个没完,然后就是一个巴掌一声吼,一个叉腰一瞪眼:“我对你好才给你报班。”“不让你玩儿游戏都是为了你好。”这就是心灵磨难,这些孩子最后就被养成了贾宝玉。

      在小说《红楼梦》里,贾政很少陪伴孩子,对贾宝玉非打即骂。由此,我对《红楼梦》提出过一个全新的解读角度:贾宝玉最后出家的决心是来自哪里?就是因为亲子关系恶劣,他选择了报复。你让我科举考试,我给你考上后就出家;你让我娶薛宝钗,我跟她圆房后就出家。贾宝玉是因为内心受到极大伤害,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惩罚父母。

      家长要想给孩子提供优质陪伴,对孩子得有更多理解、更多尊重、更多商讨,我总结出来五字诀——“爱商因理解”。具体来讲,爱,对孩子多爱护、包容和接纳;商量,涉及孩子的事情,要和他多商量,商量着来;因人而异,对孩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要根据孩子情况来讲;理性,对孩子,多讲理解、理会、理智;解释,塑造亲切的形象。做到以上五点,就是给孩子提供了优质陪伴。

      其实,父母对孩子管教太多是在给自己挖坑,到最后孩子并不感恩。“原生家庭成原罪,孩子记仇不记恩”就是这么来的。

      一定给孩子关键陪伴

      关于陪伴,我之所以用“关键”二字,强调的是抓大放小的智慧,不要事无巨细,要在关键环节给孩子引领,平时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关键的事情,二是关键的时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