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功能 父母的责任

作 者:

作者简介:
苏彦捷,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心理科学学会(APS)会士。现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心理能力的演化和发展。

原文出处:
心理与健康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或者说为人父母,什么是特别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的很多研究会给出一些建议,比如:在结婚准备期,要选择一个好配偶,这是将来成为好父母特别重要的基础。还要保证优生,让孩子有一个基本的能力基础。了解一些养育相关的知识,理解哪些角色特点、养育方式和做法对孩子可能会有长远的影响,为明智的养育决策打下基础。孕育和孩子出生后,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而随着从独生子女政策走向三胎时代,怎样让孩子做好和兄弟姐妹和谐共处的准备,处理好兄弟姐妹间的关系更受关注。同时,给孩子提供一个拥有丰富自己和资源的环境,接纳孩子,给他做出角色榜样,对他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家庭教育,其实家庭教育不应该只是告诉家长怎么教育孩子,而更应该是在家庭中,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接下来,我想从两个方面和大家交流,第一,家庭教育的态度;第二,家庭教育的行动。

      一、家庭教育的态度

      1.不知与焦虑

      小孩子在半岁以后就会出现“陌生人恐惧”和“分离焦虑”,这个“陌生人恐惧”和“分离焦虑”就是孩子不清楚、不明白、不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境导致的。对于不熟悉的个体,他就会觉得“我不认识,所以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如果陌生人接近他,甚至把他抱起来时,他就会非常害怕,因为他不明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这就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第一个焦虑:分离焦虑,简言之是“不知”导致焦虑。我们理解一个客体不在眼前的时候,或者说看不见的时候它还在,这种能力叫作理解客体永存的能力。在一岁左右时,小孩子才开始发展出来这种能力。所以在半岁时,如果妈妈不在眼前,小孩就不清楚妈妈还在不在,会不会就消失了,他就会有分离焦虑。由于不明白、不清楚,就会出现恐惧和焦虑,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现象。

      我们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不知道不清楚孩子发育发展的规律,就和上述的情境一样,自然就会产生焦虑。

      2.过知与焦虑

      知道得太多了,我们叫“过知”,也会导致焦虑。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培训和讲座层出不穷,许多家长听到了很多相关内容,它可能适合一些孩子,但未必适合所有的孩子,或者不一定适合自家的孩子,觉得自己都学了那么多了,怎么还解决不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或者我知道该怎么做,可我就是做不到,这样也会引起焦虑。

      为此我希望让大家了解,知道规律和原则,不一定保证能很好地遵循或者总能理智地做出行为。我们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后可以在不同的环节帮助自己,做之前,知道怎么做比较好;做之中,尽可能及时止损;做之后,反思看看,如果前面没把握住,可以做点什么,尽可能地降低影响。

      3.教育方法与个体生活环境的适配:以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为例

      可能你们会听到一些国外的教育方法或者是教育手段,他们经常会跟小孩子谈论心理状态,谈论情绪,谈论愿望,谈论意图等,孩子就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或者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说法会让家长非常想要去和孩子谈论心理状态。但是,我们的文化是不太谈论心理状态的,很多时候习惯讲行为、规则等。比如小孩子惹你生气了,我们通常会讲,“你要再这样的话,妈妈就不要你了”。它和西方的家长跟孩子说“如果你这样,妈妈会很难过,妈妈会很生气”,不是一个路径。

      国外研究发现,我们要跟孩子说,“你这么做可能对我的心理状态会有影响”。在他慢慢长大的时候,他对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会超过那些家长不怎么跟孩子讲自己心理状态的孩子。但是这个结果主要是在西方的文化中得出来的。

      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家长跟孩子谈论行为的结果、行为的规则,以及知识,一样会促进孩子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我们都可以去促进心理理解的发展”,不是不能通过讲解心理状态去促进孩子心理理论的发展,或者叫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而是在我们的文化下,我们习惯谈论行为、谈论规则,而不擅长讲心理状态。因为代际传递,通常是父母怎么讲,我们就很习惯地怎么去跟孩子讲。这样的教养方式和谈话方式,也一样会使得孩子的心理理解能力顺利地发展起来。

      其实这两种方式或者两种途径各有利弊。在西方,从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到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它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路径。但是家长给孩子讲行为也好,讲规则也好,不能直接跟其心理状态相联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主动地去悟这样的道理:妈妈为什么不要我了?因为妈妈生气了。他在悟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在这种不同的文化比较当中,如果用西方的方式去讲解心理状态,那么孩子心理理解能力的发展会早一年左右。

      但是接下来的发展,我们的孩子会很快追上西方的孩子,而且到长大成人,到大学生的时候,中国的大学生和美国的大学生在完成心理理解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做得又快,反应时间也短,而且犯得错还少。所以我们要静待花开。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你就会认识到用什么方式都可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你要知道这种方式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特点和要求。

      4.适度与缓解焦虑

      不知道很多东西的时候会焦虑,知道太多,如果不可控,也会焦虑。所以,在不知道的时候怎么缓解焦虑?——去了解一些东西。在知道很多但又不可控的时候,怎么缓解焦虑?——要知道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是不是也能够起到同样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