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家园共育理念的普及,幼儿园家园互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频次也不断提高:家长参与管理、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活动设计与组织、参与膳食的营养搭配……但是在热闹的家园互动背后,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家长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家园沟通时间得不到保障;三是家园沟通技巧有待提高;四是家园交流没有计划性。此外,在家园沟通中,大部分的交流仍以教师主导为主,只有少部分家长会因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些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园沟通的覆盖率和有效率。为了解决这些被动交流、无计划交流、固化交流的问题,我园从提高教师及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转变教育角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旨在抓住家园沟通契机,通过讲好“小课堂”、聊好“小事例”、及时“小慰问”等活动,让教师学会主动支持、指导并协助家长做好科学育儿工作,让家长认识到家园沟通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园互动中,让家园共育“活”起来、“深”起来、“暖”起来。 一、从“局外人”走向“局内人”——“小课堂”让家园共育活起来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给幼儿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科学陪伴孩子,在开门办教育的理念下,我们与家长在磋商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园的《家长公约》,请家长们为园所的发展与规划出谋划策,并通过家长工作的专题会议,让教师和家长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参与家园共育的责任感。我们首先通过系列培训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指导他们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征集到的家长反馈意见,并在统计、整理或采纳后感谢家长的参与。然后,通过家长学校、亲子课堂等专题讲座,为全体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以面授、研讨会、录像或网络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讲座。这些培训指导活动帮助教师、家长掌握家园沟通、家庭教育的核心能力,从“局外”走向“局内”,让家园共育“活”起来。 开好小讲堂:在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策略中,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学习推进方式是开设专题讲座。在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关注点后,整理出相关的问题和话题,邀请高校专家、名校长、名教师分层次地搭建不同主题的交流平台,为家长答疑解惑,让小小的专题讲坛能够真正地为家长服务,让家长成为幼儿教育的内行人。 聊好小话题:我们针对孩子现阶段发生的共性问题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一些小型话题沙龙。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预约,参加话题商讨。人数有限的话题沙龙,能让每位参加的家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解决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了邀请相关研究方向的专家或高校教师参与小型话题沙龙研讨外,我们还邀请一些有相关教育经验的老家长参与其中。这样,既让家长在一些已有经验上得到启发,也可以收获专家的专业指导。同时,这些经验和做法还可以促进园所保教质量的提升。 形成小特色:形成一些特色活动,可以彰显园所文化的特点。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幼儿园的内涵建设,我们会邀请家长参加一些“小课堂”的策划、组织。因为家长的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更加生动有趣,而且也逐渐形成了特色。 二、由“学习者”走向“参与者”——“小事例”让家园共育“深”起来 家园之间的交流是家园共育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凡是注重教育的家长,都希望能和教师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孩子在园学习生活的信息,知晓孩子近期的发展状况。为了让交流的话题更加贴合孩子的生长,我们通过前期的专题讲座,激发家长作为教育同盟者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双方主动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沟通交流,如孩子不同年龄段衔接的适应问题、同伴间的交往问题,或在特殊事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情绪疏导等活动。用“小事例”让家园之间随着多次交流逐渐深入下去,让每一个参与儿童成长的人由学习者变成参与者,站在儿童的立场,有计划地帮助并推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园共育更有“深”度。 讲关键小事: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非常关键的事情,如品德启蒙、心理健康、生命安全等。教师要注重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及时发现一些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并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在一定的时间内家园互通协商做好疏导、引导及关爱工作。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家园教育步调要一致、教育目标要一致,以便能够及时固定孩子的正确行为,纠正孩子们的偏差行为。 讲常规趣事:在日常活动中,家长和教师交流较多的还是一些琐碎的事情,如何利用这样的机会,加深家园之间的交流呢?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生活中的点滴趣事,在日常的交流中将孩子在园的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既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注,也能从教师的言语中了解孩子在园的另一面,尤其是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当然,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并从中闪现教育的智慧。 讲细枝末节:孩子的点滴进步有时候从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就能看出来,这需要教师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孩子,捕捉孩子的点滴进步。教师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时候,要关注家长的兴趣和情绪,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可以将一些事情的小细节与家长细致描述,这样能收获家长倾听的兴趣和认同。一个对孩子能这么细心观察、关注的教师必然是一位负责任的教师,有着这样的信任前提,家园沟通会更加顺畅,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由“独自”走向“对话”——“小慰问”让家园共育“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