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运动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敏莹,中国心理学会少儿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省级家庭发展研究会会员。

原文出处:
为了孩子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网络上有一段振奋人心的视频:一位叫凌的6岁日本男孩,由于搬家转园,他所在的幼儿园特意为他举办了“一个人的毕业典礼”。欢送之余,老师还给了孩子一项挑战——十段跳马。跳马对于凌来说是体育弱项,他因此受挫败而多次哭泣。这次的十段跳马远高于凌的能力,但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凌勇敢地接受了挑战。

      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失败……凌多次失败。瞬间,所有孩子从座位上走出来,跑到凌的身边围成一个圈,整整齐齐地为他加油打气:“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奇迹真的出现了!凌再次鼓起勇气,准确地踩到了踏板上,接着顺畅地跳过了十段的高度!他高呼着自己终于做到了!

      这就是运动的意义。在过程中,运动改变了我们退缩的心态,增强了我们对自己的信心,促使我们奋勇争先,到达充满挑战的彼岸。

      为什么运动能赋予孩子积极的能量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中指出,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相信自己可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认为自己可以成功,也更愿意付出努力,这是一种积极思维的力量。

      高自我效能感对孩子的各种生活表现和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影响自我效能感最大的因素,就是过去积累的经验和对未来的规划和想象,这些“我希望”“我可以”的日常事件,就是产生自信和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打个比方,孩子弹钢琴、画画、写书法,他们也许需要用考级成绩来判断自己“可不可以”。这个“我希望”比较难想象和企及,而随时随地的运动对于“我可以”更具有直接的反馈系统。

      比如踢足球:从“带球→双脚灵活控制球滚动→带球转弯/使球始终保持在脚下→射门→偶尔射门成功→射门百发百中”,每个阶段都是在经历和升级“我可以”,并实现“我希望”,这种目标分解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所以,提升自我效能感最直观高效的途径就是运动,它比其他事情更容易让孩子感知到自身的飞跃。

      而且,运动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沉淀为其他能力的基础,辐射至其他领域,从而得到自信泛化,在生活中植入更多的“我可以”“我希望”——我可以跳长绳了!我可以玩溜索了!我可以跨过木桩了!→我可以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真的可以拥有这么大的力量!→我希望我能够解决更多问题!→我是优秀的!这不是件难事!这就是运动所带来的自信横向发展,弥补了本身性格的弱势。

      在运动中,老师和家长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和鼓励,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塑造健康心智。孩子通过别人的评估,以及自己对成败输赢的理解和期待,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水平,获取“身份认同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提升自我价值感。

      该如何让孩子爱上运动?

      既然运动能引起孩子性格、自我观念的积极改变,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爱上运动呢?原则是“顺应兴趣,恰当推动”。

      家长除了要客观地认识孩子现阶段的体力,合理设置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兴趣是养成运动习惯和坚持下去的基础条件。

      一位足球教练认为“虎父无犬子”,不仅悉心教导四岁的儿子踢足球,还为他报了强度很高的足球班。但他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性格和意愿,孩子就是不喜欢激烈碰撞的集体性运动。最后,孩子不仅更加讨厌足球,对类似的运动也左躲右闪。爸爸后来反思并开始让孩子尝试自主性强的运动,像游泳、溜冰等,这些运动恰恰符合了孩子的兴趣,所以孩子乐此不疲。

      家长支持孩子发展自己最感兴趣、最专注、最擅长的运动项目,孩子才能从运动中感受到快乐,从而激发潜能。

      我们要洞悉孩子最经常询问的相关运动的问题,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或者仔细观察孩子在各种运动表现中显露的才能。如果孩子对某一项运动聚精会神,玩的时间特别长,表现得特别好,那么这些都有可能是孩子感兴趣或有特长的项目,家长可以为他们创造条件。

      ●如果孩子对攀爬运动感兴趣,那么家长可以多带孩子玩绳网、索道、滑梯、吊桥、悬空木桶、攀岩等。随着攀爬距离、高度的变化,孩子能够从新的角度观察环境,增强胆识。

      ●如果孩子对球类运动感兴趣,那么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踢球、运球、投掷球、躲避球,甚至可以报一些球类兴趣班来增强技能。

      ●如果孩子对休闲、没有竞争性的运动感兴趣,那么家长千万不要埋怨孩子“没有运动细胞”。可以多带孩子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慢跑,这些简单又有趣的运动能协调身体,锻炼肌肉力量,逐渐激发孩子对其他运动的兴趣。

      如何面对孩子的“不坚持”?

      然而,孩子可能一开始对于某一项运动很感兴趣,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不想坚持了。家长对于孩子突然放弃的问题非常头疼,不知该如何引导。

      允许孩子表达“不想坚持”,并对此有心理准备

      “不想坚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孩子当下对这项运动的态度。如果家长严厉批评孩子半途而废,觉得浪费了时间和曾经付出的精力,那么就有可能错过倾听的机会。家长要允许孩子这样表达,这样对于孩子独立性、自信心的建设都有好处。

      弄清为什么“不想坚持”,洞悉具体的原因

      不想坚持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内容枯燥,还是跟一起运动的小伙伴闹矛盾了?是遇到困难不能解决了,还是家长或教练施加了压力?家长要主动帮孩子就相关问题想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让孩子尽量坚持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