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管孩子的时候,常常会发现自家的孩子会跟自己较劲儿。然而,大部分家长不明白孩子固执的真正原因。 有一位妈妈发现,孩子总是不听话,让她不要穿这件衣服,她偏要穿;让她不要在路肩上走,她偏要走;叫她和妈妈一起去奶奶家吃饭,她偏不去。有一次给她报了一个兴趣班,她竟然坚决不进教室上课,最后把妈妈气得在兴趣班的门口揍了她几下。这位妈妈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这是正在和妈妈进行一场“谁说了算”的抗衡。 要知道,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权力范围。比如你和爱人之间,谁更能说了算,谁就更有权力。你和孩子之间,最后谁能引导事情发展,谁就更有权力。每个人都对权力有欲望,都想拥有更多权力,孩子也不例外。 很多父母看起来十分强势,而实际上却拿孩子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往往到最后,事情还是要按照孩子的意思进行。比如,孩子不想报某个兴趣班,家长却强硬地给他报名了,但是最后孩子却用“软抵抗”来应付家长,最后家长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决定。事实证明,家长强迫不了孩子,孩子不想配合的,家长便无可奈何。 如果孩子过度和家长争夺话语权,总是牵着家长的鼻子走,这样的家长是无力的,孩子也往往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失去方向。 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和家长的抗衡,可以看出孩子真实的心理状态。只有在他说了算的时候,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我凭什么不可以?”“你凭什么强迫我?” 即使家长成功地压制了他们,这种胜利也是短暂的,天长日久,往往会损害亲子关系。从家长的感受来说,在和孩子的抗衡当中,家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制服孩子,想让他听话。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家长常常会感到自己的权威荡然无存,也会不由地产生一个想法:“作为一个孩子,你凭什么不听话?” 你看,孩子觉得“我凭什么听你的?”家长却觉得“你凭什么不听话?” 结果就在“凭什么”“凭什么”的这种状态里没完没了地斗争。 这场争夺没有赢家。即便有时候家长看似在抗衡中赢了,孩子也没学到什么技能,也没提高什么能力,无非是感受到家长的强权而已。他会在下一次,更加有力地反击。 所以,家长需要有真正听见孩子的心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无谓的抗衡。在孩子不断和我们抗衡的时候,孩子想表达的是:“请给我一些选择!请让我自己做决定吧!” 孩子和家长一样,都本能地希望拥有权力,这是可以的,给孩子适度的权力也是让他更加独立的必经过程。所以,在孩子和家长之间进行权力抗衡的时候,有两个举动,我们是不能做的。 一个是孩子发起“战争”时,我们也变得越来越强硬。这个举动不能做,这是在向孩子宣战。 另一个是妥协和让步。这个举动不能做,因为家长反复地妥协,会让孩子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我们只需要用合理的方式退出你和孩子的战争,这样才有机会引导孩子成长。家长最重要的举动是退出战争,怎样做呢? 当孩子和你的想法不一致,应该听家长的还是听孩子的?你可能想:“那还用说,必须听家长的!”如果你这样想,孩子反而会和你不断较劲儿。前面我们讲了,这叫“权力之争”。而家长总迎合孩子,无疑也是一种失职和溺爱。因为孩子对很多事物还没有分析辨别能力,一味由着孩子的性子,家长会让孩子牵着走,他的成长也会迷失方向。 怎么做,才能避免跟孩子较劲儿,并且能讲原则地提升孩子的独立性呢?给大家一个很实用的心理学方法,这个方法叫作“多种选择”。所谓的“多种选择”,它基于多元思维,是说同一件事情的解决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卡在单一的思维状态中,允许这件事情有其他的解决方式,就很容易和孩子达成合作共赢。 来看看如何做到多种选择? 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心态。我们所有的做法,都是为了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允许其他做法的出现,只要能达到目的、符合原则,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可以变通的。 “多种选择”方法落实的第一步:你要和孩子一起进行思考,找到你们最容易发生冲突或者最容易相互较劲儿的一件事。比如:写作业前,孩子经常闹别扭,非要先看一会儿电视再开始写作业。 从家长角度来看,担心孩子一旦开始看电视就没完没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学习一天了,就想看一会儿电视,凭什么不行?当家长和孩子僵住的时候,应该听谁的?如果你们经常容易因为这一类事情引发矛盾,就可以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练习的对象。 第二步,把所有想到的解决方法全部写出来。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表面上是想看电视,实际上他是想休息一会儿。孩子如果能有节制地休息15分钟、20分钟,你允许吗?你可能会说:“这个我当然允许了。”因为孩子适度休息15分钟、20分钟并不过分。之后进一步思考,休息的方式是不是有很多种? 例如可以看电视,也可以玩手机,还可以看漫画书、玩一会儿玩具、做一会儿锻炼……还可以帮妈妈择择葱、剥剥蒜、做做饭,或者趁这个时间,帮爸爸、妈妈每人冲一杯蜂蜜水……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坐在那边发一会儿呆、画一会儿画,听一会儿自己喜欢的歌曲,在房间里面唱一唱……解决“休息”问题,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并不是只有“看电视”这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