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与201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长69.73%,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尽管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已然成为共识,但仍有一部分父母因工作需要与孩子面临异地分居的现实。因此,在亲子异地分居的家庭中,本该日日相见的父母,成了孩子手机中的“远程爸妈”。 “远程爸妈”与孩子的日常沟通及情感状态 笔者访谈了18组家庭,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处于幼儿园阶段,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正处于与孩子异地分居的情况。这些“远程爸妈”,多则每周都回到孩子身边,少则每个月或者每两个月回去一趟。他们均表示几乎每天都会利用视频或电话与孩子及其他家庭成员互动,了解孩子的近况,或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细节。有些“远程爸妈”甚至会打“飞的”回家,制造一份亲子相聚的惊喜与浪漫,来增加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一项有关外出务工人员的大规模调研同样发现:一些被调查者也普遍使用视频等方式与在老家的孩子隔着屏幕互动,并尽可能在节假日时回家看望子女,或是请祖辈将子女带到务工地进行团聚,其中超过一半的外出务工家长至少会在3个月之内返回户籍地一次看望孩子,仅有10%左右的家长会连续在外停留超过6个月。 那么,这些“远程爸妈”如何看待亲子分离的现实,亲子异地又带给他们怎样的内心感受呢? “远程爸妈”日常感受分享:虽然不在身边,也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 在外工作,没了孩子的羁绊,一开始觉得挺轻松的,但时间长了也蛮想孩子、想家里人的。我基本上周末会跟家里通视频或者打电话。工作的时候就高效工作,偶尔也会给孩子妈一些建议,也算是我参与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吧。她一个人带娃不容易,偶尔也会跟我抱怨。回到家,我就尽量全心全意跟孩子互动,让孩子妈能稍微休息一下。 (在外工作一年多的爸爸) “远程爸妈”日常感受分享:分别时很难受,内心也经常感觉内疚 想孩子是肯定想的,尤其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我会每天给家里通视频电话,跟孩子、孩子的爸爸、家里老人聊,分享一日生活,说点有的没的。我会担心孩子的成长,担心孩子的外公外婆太宠她了,也担心孩子的爸爸这个“大老粗”照顾不好她。也会有一些内疚吧,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尤其每周末回家再离开的时候,会挺难受,孩子也很难受。但真的到了工作的地方,其实就还好,反正就开始工作了。 (快要上小班的孩子的妈妈) “远程爸妈”日常感受分享:虽然不在身边,管教丝毫没有放松 我已经适应了现在的工作节奏,每个月回去一次。回去我会关注他兴趣班的进展,钢琴要练、英语要读。孩子的爸爸和姥姥姥爷都管不住他。我回去只能狠抓一下,平时通视频的时候也会督促他。可能我管得严,孩子对我是又怕又爱。 (大班孩子的妈妈) 了解了父母的视角,那么这些孩子又是怎么看待父母在外工作这件事的呢? 上小班的可乐说:妈妈要快点回来,我不要妈妈走! 上中班的小橙子说:我喜欢爸爸回来,回来他就陪我玩。我爸爸很厉害,他会很多科学小游戏,他会教我。 上大班的小米粥说:妈妈还是不回来比较好。她一回来就要让我练琴、说英语,电视也不可以看啦(小声地说)! 上中班的土豆说:我家里有妈妈、妹妹、奶奶、外婆。爸爸赚钱给我们花。爸爸总是在工作(叹了一口气),不工作了他就玩手机。 上托班的岚岚说:我不想爸爸,我喜欢外婆! 上小班的顶顶说:下星期我要去找爸爸了。我要带着水枪,想跟他打水仗! “远程爸妈”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孩子通过模仿、吸收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与人生态度,学习与掌握社会中的规范、信仰和态度等,从“自然人”逐渐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人”。同时,家庭也是儿童的安全庇护所,家人间亲密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成为其日后进入学校、社会后安全感与信任感的源泉。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强,孩子赖以成长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组织——家庭,正面临着多元挑战。随着“80后”“90后”自我实现意识的崛起,他们往往不再拘泥于围着孩子打转的生活,而是更多元地探索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因此,不少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依旧会选择留在外地工作。 父母一方或双方的缺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家庭社会化功能的弱化。很多研究都表明,亲子分离对孩子早期认知、个性、情感发展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这些“远程爸妈”也承受着内疚、焦虑等负面情绪压力。异地分居可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长时间的陪伴缺位造成亲子情感疏远 尽管电话与视频等线上亲子沟通让异地互动成为现实,但不可否认,亲子间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和肢体接触等,对亲密关系的形成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幼儿园阶段正是孩子渴求亲密亲子关系的年纪,这时,父母的缺位对孩子安全感、信任感等情感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同时,这一阶段的孩子专注力有限,因此,远程沟通话题往往局限于琐碎的日常衣食住行和简单的“你好”与“再见”,很难像成人一样隔着屏幕深入交流。因此,异地父母可能无法准确掌握儿童的内心动态,难以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