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维度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常宴会,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傲蕾,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

原文出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马克思是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家,《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典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领域,指出资本增殖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长期处于被剥削地位,教育无产阶级承担起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诉诸大量实证材料描述无产阶级过度劳动、生活贫困、立法斗争收效甚微等生存境遇,唤起无产阶级的阶级情感;批判拜物教观念、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为无产阶级指明共产主义理想图景。《资本论》中既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又有对无产阶级的同情和鼓舞,对激活无产阶级意识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字号: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宣告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激活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在《资本论》的研究阐释中,很多学者虽然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但都注意到了《资本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意义。如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无产阶级政治实践合法性的理论论证,其中包含两种论证逻辑:“一是生活论或实践论的论证逻辑,即从无产阶级生存境遇推论出无产阶级改变现存世界的合法性;另一是历史观或自然观的论证逻辑,即从自然规律引申出社会规律,对于这一‘铁律’的认识决定了无产阶级改变现存世界的合法性。”①也就是说,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突出了历史发展规律下无产阶级的使命,又通过描述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唤起了他们的阶级情感。再如,卡尔·柯尔施认为:“《资本论》整个的、贯串于三卷中理论的论述与批判,以同样的方式最后归结为鼓动革命的阶级斗争。”②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就是马克思以理论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行动。因此,我们认为,《资本论》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指出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的生存状况,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的精神统治,都是在教育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革命的性质、方向和行动方案,其中既有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又有对无产阶级的同情和鼓舞,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典范。

      一、明确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

      明确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环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和资本运动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因内在矛盾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无产阶级只有在生产关系层面认识自身普遍受资产阶级剥削的阶级地位,才能形成明确的阶级意识,进而作为自觉的革命阶级完成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这是了不起的觉悟,这种觉悟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产物,而且也正是为这种生产方式送葬的丧钟。”③《资本论》教育无产阶级明确其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彰显了他们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使无产阶级把对资本主义的理论认识转化为变革现存制度的革命行动。

      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的根本对立关系,资本家是剥削者,工人是被剥削者。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来源的秘密,即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仅能生产出自身原有的价值,还能生产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通过占有这个价值差额实现资本增殖。“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它的价值在它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确定,因为在劳动力的生产上已经耗费了一定量的社会劳动,但它的使用价值只是在以后的力的表现中才实现。因此,力的让渡和力的实际表现即力作为使用价值的存在,在时间上是互相分开的。”④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求价值增殖,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必然会在使用劳动力期间通过各种手段使工人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尽可能攫取工人的无酬劳动。“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只能通过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生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占有,工人除了劳动能力一无所有,因此工人必然处于被支配和被剥削的地位。无产阶级理解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能清晰认识到无产者与资产者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指出,在资本运动过程中剥削关系会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将长期固化。资本不是静态的货币或生产要素,而是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历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⑥这三种形式分别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通过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连续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连续性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生产过程发生中断就会阻碍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这就要求工人必须不断被吸收进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以,资本不但生产出剩余价值,同时也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工人阶级不断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意味着他们始终处于被剥削的地位。马克思通过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一步指出了在资本运动中无产阶级的被剥削地位会长期固化。再生产过程就是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实现原有资本的再生产,维持资本再生产就是社会两大部类的交换比例能够保持平衡。对工人来说,就是要用自己的工资支付必要的消费资料,他们花费工资的购买行为是资本家实现消费资料价值的必要环节。工人的工资最后进了资本家的口袋,工人仍然是作为一无所有的个体再次把自己售卖到生产过程中去,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是使工人不断反复进行这项活动。这是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框架内无法摆脱的“闭环游戏”,“因为工人阶级是挣一文吃一文的,他们在能买的时候才买。……资本家不是挣一文吃一文的。最大限度地增殖他的资本就是他的动机。”⑦一旦社会两大部类生产之间出现失衡,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家将抛出一部分工人变成失业人口,并通过加强剥削来摆脱危机。所以,只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剥削关系就会不断得到强化,无产阶级要想摆脱被剥削的阶级地位只能超越资本关系。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分析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的必然性,阶级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取得了利润形式,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构成不同,它们引起的利润率也有所差别,但是在自由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低利润率部门的资本总会涌入高利润率部门,最终在各生产部门间会形成一个平均化的利润率。所以,“每一单个资本家,同每一个特殊生产部门的所有资本家总体一样,参与总资本对全体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参与决定这个剥削的程度,这不只是出于一般的阶级同情,而且也是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因为在其他一切条件(包括全部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于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⑧这就意味着,资本家能获得多少剩余价值不单是取决于单个生产部门对工人的剥削,而是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息息相关。单个资本家为了使自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同其他资本家联合成一个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进行剥削,来满足他们相同的资本增殖目的。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像数学一样精确的证明:为什么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假兄弟,但面对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⑨资本主义生产机制决定了资本家必然联合成一个阶级压迫无产阶级,那么无产阶级就不会是偶然存在于某个生产部门,而是社会上没有生产资料的大多数人,无产阶级是一个普遍存在并受到剥削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每一个无产者只有把自己置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中,认识到自身与其他无产者是作为无产阶级存在,才能产生自觉的阶级意识,整个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才成为可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