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研究范式刍议

作 者:
范策 

作者简介:
范策,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

原文出处:
青年学报

内容提要:

探讨青年学研究范式,从本体意蕴上看,应当符合特定的话语准则;从认识意蕴上看,应当达成一定的研究共识;从方法意蕴上看,应当符合确定的研究规范;从实践意蕴上看,应当提供可靠、有效和确定的实践路径。青年学研究范式既包括学科化视角下的一般范式,如生物学范式、心理学范式、社会学范式、文化学范式、哲学范式、人学范式和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也包括以党的青年工作研究视角为代表的政策研究范式、治理研究范式等。对青年学研究范式的学理划分应该是多维的,青年学研究应该形成自己的独特范式,既要有国际化视野,又要有本土化特色。青年学研究范式的“接续性”探索不是单向线性发展,而应是立体式推进,当前青年学正在展望研究范式发展的新境界。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24 年 05 期

字号:

       一、青年学研究范式的四重意蕴

       1959年,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提出,范式(Paradigm)是某一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同承认的信念、价值、技术以及诸如此类概念的集合体,也指集合中的一种特殊要素——作为模型或范例的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1]。在社会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全球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不断推动其领域内研究范式的科学化进程,以达到他们孜孜以求的理论新境界,青年学研究范式的发展亦是如此。历经30多载,中国青年学学科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次转进[2],每一个阶段都有学科范式的相关研究成果,每一次转进都代表了青年学研究的新际遇。尽管青年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时至今日,关于青年学研究范式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的争论从未停止。结合青年研究的视角和库恩关于范式的论述不难发现,其实质至少囊括了本体层面、认识层面、方法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四重意蕴[3-4]。

       (一)本体意蕴:青年学研究范式应当回归特定的话语准则

       从本体论层面理解和归纳青年学研究范式的基本内涵,要求它符合特定的话语准则,也就是“以青年为本”的准则。如果我们把青年学研究范式的轴心确定为“青年”,那么其他与“青年”相关的问题就是“轴弧”,“轴弧”能够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多个方位扫动到不同的研究场域,但始终聚焦“青年”这个轴心,而青年研究范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则是核心问题。

       青年学研究范式的特殊性使它与其他学科范式相区别。作为青年学研究的核心探究对象,青年具有鲜明的特征。青年处于独特的人生发展阶段,也是最不容忽视、最有朝气、最有力量的社会发展推动者。青年“本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青年研究的特殊性,继而决定了青年学研究范式的特殊性。青年学研究范式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规范性和凝练性总结,而关于研究范式的经验总结又反过来形成了对范式的“理论滋养”和“学术反哺”。

       青年学研究范式的普遍性使它与其他学科范式相联系。范式研究已成为一门科学由不成熟走向逐步完善的必经之路[5],青年学研究也是如此。它一直在盘根错节的范式研究中探索自己的学科定位,对理论基础的探索、对原有范式的突围、对学科诉求的满足、对学科建制的完善、对范式新路的开拓从未停止。青年学研究范式需要借鉴诸多学科的方法论,广泛吸取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理论精华,汇聚和凝练出一般的范式内涵和范式规律,然后将这些内涵和规律内化成青年学研究独有的范式内容,以此实现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最终统一于哲学社会科学范式的研究体系。

       青年学研究范式特有的话语准则是以“青年”为核心的,有利于青年发展、帮助青年成长、阐释青年现象、解决青年问题的本体性准则,也是青年学研究共同体所秉承与认同的学科信仰、学术信念和学理价值。

       (二)认识意蕴:青年学研究范式应达成一定的研究共识

       青年学研究范式代表的是从事青年学研究领域的研究集体共同遵循的认识青年世界的理念,是青年学研究者应达成的青年学研究认识论层面的共识,这种共识往往是相对一致、可公开、可共享、可验证的经验性认识。青年学研究的共识对于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都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青年学研究者更加准确、全面、科学地了解青年的基本状况,为青年问题的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术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推进青年问题的化解。青年学研究共识的形成以青年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各领域专家学者广泛参与讨论,并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青年学研究范式在认识层面的规定性,既是对以往青年学研究的“可知论”回应和阶段性青年学研究历史经验的“归结”,也是对青年学研究“不可知论”的终结。

       此外,有研究者认为,青年学研究范式在认识论层面上经历了现代化理论范式到后现代化理论范式的嬗变,正在向新型现代性或互构论范式转变[6]。近年来,研究界还产生了对“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反思。但无论何种立场,都反映出当前部分研究者对青年学研究范式某种形态的“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这些内容都是对青年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思辨。由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青年学研究范式必定诞生于研究者对青年“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思辨对话的“认识胎苞”中,这种思辨性认识可能难以在自然科学的实验室中进行演示,却能被细心的研究者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并运用他们的理论知识将新习得的规律逻辑演绎于各种实践中。

       (三)方法意蕴:青年学研究范式应当符合确定的研究规范

       研究规范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规定,如数据收集规范、调研设计规则、结论推导方式等。青年学研究范式为青年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框架、技术、范型和方法论体系,遵循研究规范是保证研究结果真实可信的前提条件,所以在开展研究时学者应当严格遵循研究规范。

       常见的研究规范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研究主题的明确性。在进行青年学研究时,应当明确研究主题和目标,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二,规范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应当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如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案例研究等,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第三,严格的伦理规范。在所有研究活动中,应该尊重青年受试者和研究对象的权益和隐私,保障其安全和尊严。第四,精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应该采用严谨、科学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确保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五,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在研究结果的呈现和解释中,应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高效地展示研究数据;在进行主客观评价时,应该确保评价标准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