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1-2],区域是创新研究的重要地域单元和研究尺度[3]。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福特主义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地参与了创新研究,从不同理论角度研究了“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创新如何驱动经济发展”及“如何制定有效的创新政策”等问题[3-5]。尽管这些研究的关注焦点有所不同,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创新研究需要从线性思维转向系统思维,创新活动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6]。这种创新空间特性的一大表现为创新活动往往聚集在少数区域,且不同区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成效和路径存在明显差异[7-8]。因此,区域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成为创新研究的重要空间尺度。地理学家综合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区域尺度对创新活动展开研究,探讨了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演化路径及政策框架[9-11]。 自1992年Cooke[3]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概念以来,区域创新系统作为重要的区域创新研究方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并成为决策者制定区域创新政策的重要参考[12]。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和全球性挑战的突显,学者们日益意识到传统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人员、资本和信息的全球流动加剧,区域外部要素特别是全球知识成为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区域创新研究需要突破将区域视为封闭容器的传统思维,转向开放思维[13-15]。二是为应对全球气候、能源及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挑战,创新被赋予了为社会转型变革提供解决方案的使命。区域创新研究在分析全球挑战带给区域的发展机遇或挑战时,需要突破创新的中性论,高度重视创新对可持续转型的意义[16-18]。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地理学家在深刻反思传统区域创新研究的基础上,重构了区域创新研究。21世纪的区域创新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两方面均呈现多元化趋势。从理论基础看,除地域化的创新系统论外,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可持续转型等理论方法成为区域创新研究的重要理论来源。从研究对象看,非本地的全球知识、创新的价值取向被纳入研究框架。具体而言,一方面,结合技术创新系统、地域知识动态等理论方法,学者们探讨了开放环境下区域创新研究知识来源的跨尺度问题,并开始探索全球知识如何流动以及如何固定到区域等问题[19-21];另一方面,运用可持续发展及相关的转型研究等理论方法,学者们探讨了全球挑战对区域创新方向的影响[22-23],并高度关注区域创新活动中的行动者能动性对区域创新方向的干预及对区域路径的重塑[24-26]。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准确把握新时期区域创新研究的发展趋势,需要对区域创新研究的理论演进及进展进行更全面的追踪分析。尽管已有学者对研发政策、创新系统和转型研究等各种创新研究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比较[27-30],但针对区域创新研究的理论梳理仍主要关注传统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31-34],而未充分考虑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经济地理学和转型研究等其他理论视角对区域创新研究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研究并未充分意识到社会经济背景对区域创新研究范式的变革影响,因而未能揭示区域创新研究整体的发展脉络。为此,本文试图全面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的研究范式变革的社会经济背景、研究主张及其主要研究主题,以揭示区域创新研究理论演进的内在逻辑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区域创新研究发展方向。 1 传统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1.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兴起 区域创新系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成型于90年代。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以大企业为主的资本驱动型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和后福特主义时代的要求。一方面,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和理论研究学者越来越意识到,创新是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来源。Freeman[2]和Lundvall[6]等学者在研究中对创新的线性研究思路提出反思,认为创新活动并非从研发投入到发明再到商业化的线性过程,主张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创新活动,将创新视为复杂的、累积知识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后福特主义的到来,第三意大利、德国巴登符腾堡等区域兴起,这些拥有灵活生产系统和紧密企业间网络的区域被学者称为产业区或产业集群[35],区域特有的社会制度环境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36]。基于此,部分地理学家运用创新系统理论,在融合或借鉴其他地域化创新模型相关概念(如产业区、产业集群、第三意大利、创新环境学派等)[37-38]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对区域创新活动开展了丰富的理论和案例研究。 1.2 传统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核心主张 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学者以新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创新经济学、互动学习等为理论基础,运用隐性知识、集体学习、制度厚度等概念工具,从创新系统的要素构成角度,探讨了在知识经济和后福特主义时代,如何维持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这一问题。其核心主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