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人格同一性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家热议的话题。该问题涉及人的本质、人的理性、人的价值、道德责任等主题。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是衡量人之为人的标准。在近代欧洲哲学中,约翰·洛克(John Locke)重新发现了该问题的意义。他认为,有理智、能思想是衡量人格的标准:“所谓人格就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一种东西,它有理性、能反省,并且能在异时异地认自己是自己,是同一的能思维的东西。”[1]学界主要从心理学、生物学、叙事、人类学等视角来阐述人格同一性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判断标准。[2]随着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认知科学、脑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的迅速迭代,思想试验中的换体人、头颅移植、冷冻人、复制人等一系列崭新论题接踵而至,人格同一性这一经典议题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引发学界的深入反思与持续追问。道德增强技术对人的创造性介入引发了“我是谁”的追问,拓宽了人格同一性的研究领域,却使传统“我是谁”的哲学问题更加复杂化。概言之,人类增强技术的崛起,学界的思辨与争辩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即“道德增强派”和“反道德增强派”。 道德增强派认为:人类传统道德进步速度缓慢,难以应对快速发展的当代人类社会孕育的种种道德危机,主张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协助人类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或嵌入人体道德基因,用以形成良好动机,增强道德情感,改善道德品质,进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在道德增强派中,对是否干预人格同一性又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不会干预人格同一性或者说干预效果可以忽略不计,可称之为“增强-无干预派”;另一种观点肯定道德增强会干预人格同一性,但表示这种干预不能构成禁止道德增强的理由,可称之为“增强-干预派”。 “增强-无干预派”的代表,道德增强鼻祖、英国牛津大学学者托马斯·道格拉斯(Thomas Douglas)认为,道德增强不会改变人格同一性,也不会对人的自由产生影响。[3]道德增强运用得当不仅不会破坏个人同一性,反而能实现真实完整的自我,表现为发挥个体内部潜能,提升个体在不同场景中对美德的理解,并协调利己与利他的心态至场景所需最佳状态,并凸显个人同一性。[4]“增强-干预派”的代表,尼尔·里普斯曼(Nir Lipsman)认为,任何手术都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看法,从而影响人的人格同一性,特别是在神经外科领域,对大脑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很可能会导致人格或身份的改变。[5]成功的道德增强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从而影响他的叙事身份,但只要该行为是由被增强者自由意志授意,则这一干预是可行的。杨鹿鸣认为,情绪增强技术会造成人格异化或人格同质化等,但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就能规避这一问题,使情感增强真正服务于人。[6] 反道德增强派普遍认为:道德增强会干预人格同一性,并且对这种干预持消极态度。卡尔·埃利奥特(Carl Elliot)表示,增强技术不仅会干预人格同一性,还会对人格同一性产生消极影响,如改变对人格同一性至关重要的个性、本质、认知能力等特征,从而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一种不真实感。[7]菲利普·布雷(Philip Brey)肯定了人类增强技术对人格同一性的影响,其中关于增强智力、情绪、个性等人类特征的技术正是道德增强涉及的诸领域,特别是对情绪和性格的增强会导致对自我态度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变化,可能破坏自由意志以影响人格同一性。 同时,未增强者与被增强者之间的差异会导致道德认同问题和社会不公问题,从而改变现有道德价值和社会秩序。([8],pp.173-175)克鲁奇菲尔德·帕克(Crutchfield Parker)认为道德增强给个体道德特征带来的改变要比任何其他心理特征导致的身份变化更大,道德增强会中断个体连续性自我,甚至在某些条件下等同于杀人。[9]所以,道德增强会对人格同一性造成困扰,如人格同一性的模糊化、自我认同的断裂,进而给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判断等现实问题带来困扰。 无论是道德增强派的辩护,还是反道德增强派的批判,双方在是否干预人格同一性问题论争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增强是否会颠覆人的本质(属性)和改变身份认同;第二,道德增强是否会限制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第三,人格同一性是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第四,道德增强是否会引发社会不公、美德认同、人格同质化、道德责任等问题。从论争的对象来看,道德增强技术对人格同一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的连续性方面。事实上,脱离了人的生理连续性,人格同一性便无从谈起。 二、道德增强干预人格同一性的可能途径 人格同一性是技术哲学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它表明一个人能够在身心历时性变化中依然维持其是同一个人的连续性特征。道德增强可能干预和改变个体的身心的连续性特征,引发“我是谁”的人格同一性危机。道德增强干预人格同一性的可能途径是开放多元的。 1.自我认同中的道德标准 道德增强要达到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平之目的,必然存在外在的道德标准能否被增强者所认同的情况,直接关系道德增强是否改变个体人格同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解答,需要对道德标准进行一番解析才能获得答案。 道德标准是个体对行为做出善恶价值判断并践行道德行为的指南。道德增强有可能使被增强者对所做之事作出正确道德判断,并依此采取行动。[10]“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交往中,作为认识对象出现在我们意识当中的,是人格同一性存在的先决条件。[11]因此,在社会经验中形成的自我认同道德标准成为构建人格同一性的关键要素。道德标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空环境下,由于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不同而存在差异,因而存在私德和公德之分。[12]由于人类在理性与情感上的基础性与共同性,决定了人类拥有普遍价值视阈和共同服膺的道德尺度,如勇敢、自律、同情心等,这为调节多元价值下差异性人格的道德分歧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