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早在2012年,《广东省物流与快递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就明确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协同发展的目标。2019年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对大湾区物流业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1]。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双重推动下,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开通运营,大湾区航空2022年7月实现首飞。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公路通车里程约6.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5126公里,珠三角核心区公路密度约9.3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纽约、东京都市圈水平,在国内外主要城市群中位居前列[2]。预计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也将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3]。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劲、消费者购买力最强以及电商市场最活跃的经济带之一,彰显了“一国两制”的生机活力。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相比较世界物流业产值占经济总量12%的平均水平,香港物流业产值只占GDP的6.98%、广州物流业产值也只占GDP的5.65%,而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占比更低,物流发展仍有巨大空间[4]。因此对外不断增强开放程度,对内不断提升物流区域协同水平,对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协同学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协同”就是协调合作,就是大量的复杂开放系统与外界会产生一定的物质和能量交换[5]。目前协同发展的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经济与各个产业跨部门合作、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热点之一。 目前对于区域物流协同发展的研究主要聚集在京津冀地区[6-7]、长三角地区[8]、“一带一路”沿线城市[9-10],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物流与产业协同。例如,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如王春豪(2013)运用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分析了新疆的物流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协同情况[11],Tian X,Chen P et al.(2022)对中国区域物流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水平进行测度[12],孙涧桥(2020)定性分析了区域农产品物流与农业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13]。另一方面,区域物流系统的内部协同。例如,陈威羽(2017)从经济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产业规模、物流信息技术及物流人才五个方面对京津、京冀的物流发展协同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京津和京冀的物流发展协同存在较大差距[14];潘立军等(2020)将长株潭区域分为六个区域物流子系统和一个整体系统,计算长株潭区域各子要素的超效率值,发现长株潭区域物流整体效率逐年提升,但协同水平不高[15];邱洪全(2021)将闽西南区域物流评价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运用熵权法和协同测度模型对子系统和复合系统的协同度进行测算,发现闽西南区域的整体协同度水平偏低,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相比差距较大[16]。对区域物流协同度评价研究所使用计量方法主要有基于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构建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17]、灰色关联分析方法[18]、复合系统协同评价模型[19]、熵权法[20]、数据包络分析方法[21]、要素流强度统计模型、城市网络分析和联锁网络模型等[22]。 综上,现有文献为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多是集中在区域物流的外部协同,即物流业与经济、制造业和农业等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之间,涉及内部协同相关文献不多。尤其是,鲜有对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协同相关研究,或仅是文本性分析,研究深度不够,难以支撑该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耦合协同度评价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物流协同度进行测度和分析,考察大湾区不同城市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物流协同度发展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物流协同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一)区域内物流协同模型构建 本研究在借鉴双系统物流协同度模型构建的基础上[23],推导建立三系统协同度模型。其中,双系统协同模型具体如下:
E[,1]和E[,2]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子系统,比如,跨境电商与现代物流,或者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等。由于E[,1]和E[,2]大于零,当离差系数取最小值时两个子系统最协同,从而可以得出t时刻两个子系统E[,1]和E[,2]的协同度公式为: T=αE[,1](t)+βE[,2](t) (2)
其中,E[,1]和E[,2]为两个子系统各自的综合评议值;C(t)表示t时刻双系统的协调度;CD(t)为双系统的协同度,α,β表示两个系统重要性的待定系数。 在上述双系统协同度模型的基础上,由此可推导三系统协同度模型。依据多系统离差系数:
在这里E[,1]、E[,2]、E[,3]分别代表物流投入、物流产出、物流需求三子系统的离差系数为:
故三系统协调度的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