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脱钩视角的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关系时空演变

作者简介:
李娜(1997-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地缘环境,E-mail:201921051059@mail.bnu.edu.cn,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葛岳静(通讯作者)(1963-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地缘环境,E-mail:geyj@mail.bnu.edu.cn,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宁 810008);胡伟,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金华 321004);黄宇,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李彦征,冶莉,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世界地理研究

内容提要:

基于2001-2019年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数据分析双边贸易格局演变,利用贸易强度指数和HM指数剖析双边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利用脱钩模型和追赶脱钩模型分析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脱钩态势。研究表明:①中国与其他G20国家呈非对称贸易相互依赖,中国对其他G20国家贸易强度大于其他G20国家对中国贸易强度,而其他G20国家对中国的市场依赖度更高;②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脱钩关系从弱负脱钩转变为扩张性负脱钩,贸易敏感性先降后增,经历了弱负脱钩、扩张性负脱钩、相对脱钩Ⅰ、扩张性负脱钩4个演变阶段;③美韩实现对日本的绝对追赶,大部分国家实现对日本和沙特阿拉伯的相对追赶,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经贸关系长期上趋于负脱钩。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经贸关系“相对脱钩”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会“全面脱钩”。中国应当深化同贸易脱钩国家的低敏感性领域合作,挖掘同贸易连接国家的合作潜力,积极构建以“互动关系与依赖关系调整”为核心的“脱钩”话语体系。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02 期

字号:

       0 引言

       G20集团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其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2/3,但其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90%,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0%[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G20集团已成为推动全球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和贸易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倡导者成员力量,在全球贸易体系的建构中承担谱写新的全球经济图谱的角色。2019年,中国与G20集团的贸易总额约占中国贸易总额的59%,G20国家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贸伙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G20集团的全球治理机制从西方主导逐步向多极共治转变,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抗议合作等携手其他G20国家开展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国际经济新秩序。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逆全球化”潮流加剧,国际经贸合作面临新的风险,部分国家之间出现“脱钩化”特征:经济联动性降低、贸易联系同步性和相互依赖减弱、政治关系疏离、战略合作受阻[1]。这不仅对国家本身经济和政治交往不利,也给区域一体化和全球稳定和发展带来伤害。

       “脱钩”一词最初源于物理领域,物理学界一般理解为“解耦”,通俗地讲就是使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尽早分道扬镳,是指两个事物之间脱离相互联系[2]。脱钩理论主要研究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它于2002年由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并被用来表示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关系[3],后又被世界银行引入资源环境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了资源环境领域特色的脱钩分析。在国际关系学领域,相关学者将“脱钩”用于研究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动性的降低和敏感性的减弱[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7年《世界经济展望》中正式使用“脱钩”一词来描述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而新兴国家市场产出高速增长的现象[5]。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学者认为“脱钩”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反映在政治与战略上,并总结脱钩特征为:国家间经济关系的联动性降低、政治关系疏离化以及战略合作性减弱。不同于“冷战”的全面对抗,“脱钩”是指两国在合作的前提下,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呈现降低趋势,经济、政治以及战略关系合作意愿减弱,且三者相互影响[6]。随着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等国际问题的涌现,国家间的经济与战略关系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脱钩”这一全新解读方式进行讨论。东北亚国家与主要工业国家之间经济双向依赖程度的增强表明后危机时期国家间实体经济出现“再挂钩”,而非脱钩[7]。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看,中美经济脱钩短期内不会发生,但不能忽视长期可能性以及“去中国化”的风险[8]。同时,中美两国经济运行的风险会促进两国经济的联系,中美的实际经济既有“脱钩”又有“挂钩”[9]。尽管不同研究对脱钩现象的诠释各异,但脱钩问题本质上依然是增长差距与经济周期同步性的问题[30]。

       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缓慢增长形成了强烈对比,非对称性的贸易关系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国家间经济依赖的不对称性会改变各国权力的大小,进而影响地缘格局中地缘体的权力分配[10]。相关研究表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国际政治、外交领域的行动[11],而贸易往来作为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的重要途径,是影响地缘政治和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12]。贸易关系作为国家间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缘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地理学者针对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从贸易理论、贸易格局演变、贸易影响因素等展开。彭徽[13]根据对贸易动因、贸易结构以及贸易结果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梳理了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五个阶段;齐放[14]等分析了中国省区对外贸易地理格局和贸易网络的演变;陈韬等[15]从生产、流通、消费这一国民经济的三维框架中,归纳了地理差异对贸易的影响机制;杨宇等[16]从地缘能权的视角归纳了影响能源贸易的地理因素。而脱钩视角下贸易关系研究聚焦贸易、投资、科技、金融等的脱钩演变与影响因素,其结果要呈现双方经济增长趋势不一致、进出口贸易联系弱化、双向直接投资不对称、科技合作壁垒提高并对技术及其相关数据、资金、市场、人才等方面自由合作进行限制等的脱钩特征,市场因素和美国的产业、科技、贸易政策因素共同加剧了中美贸易关系的“脱钩”化发展[17,18]。脱钩视角下的贸易关系更能深入探究贸易关系变化的本质特征,更有利于把握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发展规律。

       G20集团作为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囊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时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其贸易结构[19]、贸易网络[20]、贸易合作与竞争[21]以及各类贸易协定[22]和贸易治理体系[23]产生的贸易效应等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关系研究主要围绕中日、中美、中印、中俄等大国展开,海外石油资源的争夺是中美日三国地缘经济竞争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24];中印工业化水平差异和贸易壁垒是中印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25];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区域,能源开发和能源合作是中俄之间经贸合作的重点[26,27]。现有文献主要研究G20国家整体贸易结构、贸易政策以及贸易空间关联效应,对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的非对称依赖性的贸易关系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而且也未进一步解释“贸易脱钩”的现象和内涵。为此,本文将以“脱钩”新视角,突破原有地理学视角,结合物理学和国际关系学理论基础尝试探索国家经贸关系研究的新途径,丰富“贸易脱钩”的内涵,为双边经贸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梳理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格局与相互依赖关系,分析中国与其他G20国家间脱钩格局、脱钩类型、脱钩追赶状态,以厘清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相互依赖关系和脱钩演变规律,为预判中国与其他G20国家贸易关系演变提供决策支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