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是传递价值观念的符号与手段,是思想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婚恋话语是有关婚姻、恋爱等相关内容的外在表现,能够很好地折射出一定群体的婚恋观、婚恋价值。以当代青年群体的婚恋话语为考察对象,剖析其重要特征,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尤其是面对青年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困境,这将有助于我们对青年的婚恋话语、婚恋观进行批判性建构,帮助青年树立和培育更加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推动家庭、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 一、基本概念、文献回顾与分析理路 人们的婚恋状态和观念,特别是青年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生的问题,也会是重大社会问题。 (一)概念阐述 婚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命题,因而也是众多理论学科的重要研究范畴。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从自己的理论维度诠释了恋爱与婚姻的本质。例如,社会学家从夫妻双方的社会关系诠释了婚恋实践不仅事关主体双方,而且深层次地牵涉两个家庭;经济学家从资本的视角分析家庭中的经营以及产生的婚恋文化;而心理学家则从理解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分析婚恋双方的担当和责任等。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关于爱情、婚姻的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婚姻家庭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爱情,是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婚恋观的核心。这一理论视域下,婚恋实践既包含了生命体本能的需求,又内蕴着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正因如此,爱情首先是一种个体间互爱的情感,需要忠贞;同时,爱情又是一种社会性的综合结构,忠贞的爱情背后涵盖着理解、信任以及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社会理想等内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始终高度重视以健康的婚恋观为基础的婚姻家庭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点,并纳入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体系之中。 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恋爱的看法和态度,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集中回答了与婚恋相关的三大重要命题——“要不要恋爱、结婚?什么时候恋爱、结婚?和谁恋爱、结婚?”它决定着个体对婚恋的主观态度和价值取向,也决定着人们在婚姻实践中行为模式的选择。要不要恋爱、结婚取决于对婚恋价值和功效的认知;什么时候恋爱、结婚决定着婚恋在人生中的时间维度及其节点的选择;而和谁恋爱、结婚则反映了个体的根本价值取向,决定着婚恋实践个体的择偶标准。同时,婚恋观是多维的社会性概念,它是时代的产物,受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婚恋观是发展的文化性概念,是时代变迁和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产物;婚恋观也是能动的自我性概念,个体的婚恋观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受综合的社会状况和自我发展主动性的左右。 (二)文献回顾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1]。婚恋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大事、要事,对青年婚恋进行文明、健康、理性的实践引领,是我们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期,青年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在婚恋实践中也暴露出了许多新矛盾。可以说,婚恋观在人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的重要性,决定了婚恋观的正确树立以及婚恋教育的持续推进是青年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学者统计指出,“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青年婚恋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发文数量大幅度上升,青年婚恋问题成为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个重要研究话题。”[2] 回顾近年的相关文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青年的婚恋现实进行了剖析,也取得了许多反映现实问题、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果。例如,邹会聪、邓志强基于当代华语流行爱情歌词的分析,对社会转型与文化争分中的青年婚恋焦虑做了研究,并从婚恋理念转向、婚恋人口转移、婚恋时空转换等层面提出了融合与纾解之道[3]。问题在于以流行歌词为研究蓝本,虽然有其价值所在,但流行歌词具有灌输性和二手性,是经过歌手、词作者等雕琢而成,相较于青年群体自身所使用的婚恋话语而言,其缺乏反映现实问题的直接性和原始性。朱强、郝思佳则以《中国式相亲》中男女嘉宾的戏谑语言为分析对象,指出青年一代与年长一代虽然在婚恋观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青年一代在表达方式上却倾向于采用幽默、讽刺,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戏谑方式,也体现出青年一代在某些婚恋观念上具有反传统的一面。[4]同时,颜旭对中国社会婚恋观的话语变迁及其成因做了初步分析,但整体上研究还需继续深入。[5]赵婧则以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为对象,针对性地研究了这一节目中的性别话语标记,及其对当代中国“女性气质”建构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希望借此推动女性话语权的获得,为推动女性无声、被边缘化、被动、物化状态的破解,以及真正意义上构建有利于女性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女性气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6]此外,谭学纯[7]、何浩轩、吴昌[8]、路文彬[9]等,都对婚恋话语做了一定的相关研究,但针对新时代青年婚恋话语的研究却不多。话语是思想观念表达的重要载体,在当前活跃的青年话语体系中,反映婚恋问题的话语,特别是网络流行语言极为丰富,这既是青年群体表达自身婚恋观的重要途径,也蕴含着不同时代背景下青年群体婚恋观、婚恋实践的不同特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