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伦威德尔与勒柯克的冲突探析  

作 者:
闫丽 

作者简介:
闫丽(1994- ),女,甘肃兰州人,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要从事近代西北考察史及中外文明交流史研究(浙江 杭州 310028)。

原文出处:
敦煌学辑刊

内容提要:

格伦威德尔与勒柯克分别是德国中亚考古与语言学的权威学者。他们就职于德国民族博物馆,作为上司的格伦威德尔对勒柯克很是赏识,因而推荐其为第二次吐鲁番考察队的领队。然而,在第二次考察之初,他们就因为俄国与德国在新疆的考察范围划分产生误会。在第三次考察中又因剥离壁画问题发生正面冲突。考察结束后,他们的矛盾在摩尼教文物最初识读者与第五次探险队的派出上进一步升级。近年来公布的格伦威德尔与勒柯克的信件包含了他们交流的细节,也为他们产生冲突的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879.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23)03-0152-14

      二十世纪初,德国先后四次派遣吐鲁番考察队,由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Albert Grünwedel,1856-1935)和阿尔伯特·冯·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860-1930)相继领导前往新疆进行探险发掘。其中格伦威德尔是著名的印度学家、藏学家和考古学家。勒柯克是有名的宗教学家、语言学家,在回鹘语摩尼教文献、吐鲁番学研究等方面有突出成就。吐鲁番考察活动和对所获文物的研究成为二位先生交流的纽带,也使他们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格伦威德尔与勒柯克是柏林民族博物馆的同事。1883年格伦威德尔成为印度艺术部代理主任,1902年勒柯克转入印度部工作,使他们有了交流机会,也使格伦威德尔对勒柯克有初步的良好印象。考察期间,勒柯克细心照料生病的格伦威德尔,让他们有了进一步交流。然而除考察期间在异国他乡的互相关照外,更多的是他们对考察活动细节及所获文物处理方式等问题的摩擦。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吐鲁番探险队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四次探险队所获文物的整理与研究,相比之下,对探险队史事及成员关系的研究较少,且很少提及第五次考察。①然而,近年来随着格伦威德尔与勒柯克相关信件公布,②他们间的交流也逐渐清晰。本文即以这些书信为主要材料,探讨他们的交流与冲突,继而明晰吐鲁番探险队对我国新疆文物的掠夺情况。

      一、德国吐鲁番探险队前四次考察活动

      1902年至1914年,德国先后四次派出吐鲁番考察队沿中国新疆丝绸之路北线进行探查,此次活动最早由格伦威德尔发起。1899年在罗马召开了东方学代表大会后,格伦威德尔得出结论,德国有必要对中国西部进行考察。在同事胡特(Georg Huth)以及与胡特熟悉的柏林药理学家勒温(Louis Lewin)的帮助下,他们筹集到军火商克虏勃(Friedrich Krupp)、企业家西蒙(James Simon)等的经济赞助,外加来自民族博物馆的公共资金和“柏林民族学协会”的捐款,组成德国首次吐鲁番考察队的经费。发起者格伦威德尔任此次考察的领队,胡特作为推动者也参与其中,此外还有博物馆技术员巴图斯(Theodo Bartus)。此次考察从1902年8月至1903年4月,带回文物46箱(每箱重约37.5公斤)③,其中包括梵文、回鹘文、蒙古文、古突厥文、汉文、古藏文等写本,还有泥塑、壁画、木雕等文物。

      这次考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进而使各国探险家展开竞争,也推动了后续新疆考察活动的开展。1902年秋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东方大会上斯坦因(Aurel Stein)分享了他在于阗发掘的文物,各国认为新疆文物丰富,考古潜力巨大。因此大会决定响应由俄国人提出成立“国际中亚研究会”的建议,在圣彼得堡设总部,欧洲各国和美国设立分会,各分会独立展开工作,与总会保持联系④。德国随即成立“德国中亚研究会”,由印度学家吕德斯(Heinrich Lüders)和皮谢尔(Richard Pischel)主持工作,第二次考察活动随之被提上日程。此次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德皇威廉二世的赞助,因此又被称为“第一次普鲁士皇家吐鲁番考察队”。然而因格伦威德尔的身体原因不允许远赴中国,第二次考察队成员有待确定。

      经过遴选,勒柯克最终被任命为考察队领队,这与他自己的实地考察、文物收集与整理经验以及多语种基础有关,当然也离不开格伦威德尔的推荐。首先他于1900年进入柏林民族博物馆工作,起初他跟随人类学家卢尚(Felix von Luschan)在非洲海洋部任志愿者,在随卢尚赴土耳其的萨姆遗址(Zenjirli)实地考察期间,收集了库尔德文的样本并于1903年自费出版。基于此项研究,1909年他被基尔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这为他前往新疆考察积累了实地经验。同时,他在萨姆遗址收集库尔德文样本时,还以库尔德人为例进行了人类学研究,这项工作为他在新疆的人类学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在语言方面,他经商期间已经熟练掌握了德语、英语、法语。进入博物馆后,开始在东方语言研讨会学习阿拉伯语、土耳其语、波斯语、梵语。第三,1902年勒柯克转入格伦威德尔的印度部工作。其间格伦威德尔将他介绍于柏林机械库(现德国历史博物馆)负责人乌比施(Edgar von Ubisch),帮助整理编目馆藏的武器和战利品,其中包括普鲁士腓特烈·卡尔亲王捐献的亚洲武器藏品,这使勒柯克对亚洲武器文物有了初步了解。这项工作取得出色的成绩,这种编目方法也为他之后对新疆文物的整理奠定了基础。基于上述因素,第二次吐鲁番考察队派出时,格伦威德尔向普鲁士政府建议将勒柯克任命为领队⑤。

      第二次考察时间自1904年9月至1905年12月,考察重点在吐鲁番和哈密地区,所获文物103箱(每箱重约100-106公斤)⑥,这次考察期间巴图斯首次从佛教石窟墙壁剥离完整的壁画。考察结束后勒柯克并未返回德国,因为他于1905年8月18日在哈密前往敦煌途中收到格伦威德尔将于10月份赴喀什汇合的信,所以他不得不放弃前往敦煌的计划转向喀什,等待格伦威德尔到来后开始第三次考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