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生态赋能产业链韧性:内在机制与实证检验

作者简介:
陈悦(1995- ),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产业经济;周永新(1976- ),男,河南新县人,硕士,副教授,郑州科技学院财经学院,研究方向为供应链金融、宏观经济与产业政策(郑州 450064);郑秀峰(1962- ),男,河南新密人,博士后,教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为产业金融、生态管理(郑州 450046)。

原文出处:
金融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在全球产业链安全面临挑战的背景下,探索供应链金融生态如何赋能产业链韧性以应对复杂形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国内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供应链金融生态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效应与机制。研究发现:(1)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共生水平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正效应;(2)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但分维度效果存在区域差异,具体表现为对东中部创新能力作用更明显,对西部产业多样化提升更显著;(3)进一步空间效应分解发现,供应链金融生态中信息流系统的溢出效应更强,物流与外部环境系统的直接效应更明显,资金流系统则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为推动产业链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应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增强韧性,关注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均衡与共生协调发展。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字号:

       一、引言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质上仍存在提升空间。现阶段,行业竞争加剧、创新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阻碍产业链价值提升,因此,构建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横跨产业链供应链和金融活动的创新成果,供应链金融协调和共享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等,形成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互联互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推动资源在社会经济范围内高效整合,提升产业间要素的循环和流通效率。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因此,探索影响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环节,对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建设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链韧性的关系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金融作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支撑,影响着产业链适应环境变化及面对外部冲击时进行调整的能力[1]。在产业链供需关系层面,供应链金融生态以多主体专业分工的协同效应调节产业链供需结构,满足差异化价值诉求[2],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供需匹配效率,增强产业链应对市场变动的灵活度[3]。在产业链主体层面,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提高链上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促进创新要素在产业链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为产业链韧性提供有效动力[4-5]。在产业生态层面,供应链金融生态推动不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链间的业务关联、链条延伸与技术渗透,释放产业链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推进不同区域产业链的有序承接,增强产业链韧性[6]。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是均衡的过程,供应链金融生态如何提高产业链韧性并加强其空间上的均衡性,目前鲜有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2008-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为更好地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内容。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在指标衡量上,突破现有研究主要侧重资金流对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的测度现状,以共生视角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综合指标体系,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生态度量基准。(2)在研究内容上,从供应链金融生态开始,深入细化到各子系统,探讨对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路径,弥补目前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影响的机制检验不足。(3)结合机制分析与空间差异分析,探索供应链金融生态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着力点,挖掘发展薄弱的指标因素,为精准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产业链韧性指产业链各环节在面对急性冲击和长期压力下,仍能以较高水平适应内外部风险变化、抵御外部冲击和压力并实现自我恢复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产业链在遭受市场各类环境因素干扰时,能够维持整体稳定、防止链条断裂、调整适应并恢复至初始状态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产业链发展水平保持不变,而是能够化危为机、超过原有水平、实现产业链升级的过程[7]。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链的强韧性贯穿于链上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过程,韧性强的产业链在受到内外部冲击时可以抵御冲击对链上企业造成的损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及时以可替代的方案调整运行模式,借助创新技术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维持产业链稳定运行[8]。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可靠,就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抑制冲击加大的风险[9]。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产业链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如产业链自身的完整度与多样化、产业基础能力和射资源配置与政策变动的调整力;二是冲击过后动态演进的持续增长力,表现为创新水平的提高。

       供应链金融通过合理安排组织间金融资源的流动,为链上企业及其外部服务供给者提供价值创造[10]。早期研究将供应链金融分为金融导向与供应链导向两类: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强调资金在参与主体间的优化配置,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在供应链导向下,则更加注重物流与信息流的控制与整合,进而提升物质流的运行效率[11-12]。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特点与产业共生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供应链金融生态是由供应链参与主体和外部环境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动态网络系统[13]。随着各产业中供应链平台的兴起,金融导向和供应链导向的局限愈发凸显,学界开始转向供应链网络与平台生态视角,分析供应链金融开展的条件、情景和创新模式[14]。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相融合,加速了信息传递与信息甄选能力,提高了微观金融创新发展的活力与效率[15]。

       在我国金融生态格局中,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尚不成熟,节点企业运营效率较低、风险控制能力较差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困难。为了促进主体间关系稳健、协调共生,一些学者从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两个层面搭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风险管理体系[16],帮助协调内外组织共生的生态关系,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产业链虽已逐渐形成自身优势,但仍存在链条不完整、部分产业低端锁定的问题,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联合内外部产业生态平台,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信息优势,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水平,有助于巩固和强化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17-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