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赋能供应链韧性提升:理论与经验证据

作者简介:
张树山(1972- ),男,吉林洮南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慧物流、供应链韧性;谷城,张佩雯(通讯作者),董旭达,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

原文出处:
中国软科学

内容提要:

提升供应链韧性是国民经济稳健循环的基础,亦是保障经济社会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20年我国地级市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智慧物流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智慧物流提高了供应链抵抗力和供应链恢复力,即智慧物流可以显著促进供应链韧性提升,而扩大企业市场战略布局、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供应链效率则是重要影响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市场地位低企业、产业链下游、交通条件便利以及智慧物流空间联系强度高地区的企业,智慧物流对供应链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果拓展了智慧物流效应的研究范畴,为我国政府优化智慧物流政策和提升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字号:

       纵观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世界经济,大国博弈加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西方国家制造业“回流”、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以及世纪疫情等阻滞我国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掣肘不断涌现。面对“VUCA”时代(动荡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的内外部环境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与此同时,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产业。近年来,物流业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以“ABCDE”(Artificial intelligence、Blockchain、Cloud computing、Big data、Edge computin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为基础,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网络化、国际化、惠普化、融合化为特征,催生了智慧物流体系新业态[1]。供应链不但是现代化实体经济的主体,更是全社会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诚然,智慧物流畅通经济循环的本质特征天然嵌入了维护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稳定的发展理念,为防止供应链“卡链”“断链”“掉链”等现象提供坚实保障。因此,有必要结合智慧物流的内涵属性和推进方式,研究物流业能否提高供应链应对危机的能力,为促进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探索新路径。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研究展开了卓尔有效的探索,涌现出一批富有建树的优质论文,但关于供应链韧性与供应链安全水平内涵的内在联系和内容边界缺乏准确的把握。洞悉供应链韧性与供应链安全水平的关系之前,首先应辨别“供应链”“供应链韧性”“供应链安全”等词汇。供应链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管理学对其已有清晰明确的概念界定[2],通常指原材料供应到最终产品消费的全环节价值创造活动,它是建立在链条上供需网络的生态系统,既包括同一产业内企业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也包括不同产业和区域间的贸易合作[3]。供应链韧性是供应链与韧性概念的进一步拓展研究,从理论视角来看,韧性是一种对外部环境冲击进行适应性调整来维持系统稳定运行的内生变量。所谓“供应链韧性”,主要指供应链网络系统对外部扰动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4-5]。Wieland等[6]认为供应链韧性是应对风险时,供应链可以持续、适应和转换的能力,反映了供应链遭遇破坏性事件后维持和恢复的速度。Hosseini等[7]将供应链韧性定义为供应链在被破坏或中断后恢复到原始状态或移动到一个新的、更理想状态的能力。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供应链韧性是遭遇外部扰动的应变能力,具体是指供应链保持链条稳定、防止断链、调整恢复至受冲击前的运行状态,甚至能够化危为机实现供应链升级。供应链安全可进一步划分为主体要素安全和结构要素安全[8]。其中,主体要素安全是指供应链“节点”企业实现技术独立可控、资源持续供给和资金有效保障;结构要素安全是指供应链主体企业间的纵向合作关系和横向互补性关联的可控与稳定。纵观新中国历史全局,“供应链韧性”“供应链安全”不应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韧性与安全是相互关联且高度统一的,韧性是安全水平高的前提条件,而安全是进一步提高韧性的助推器。因此,供应链韧性和供应链安全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提升供应链韧性就是增强供应链安全水平,这既有利于增强我国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又有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与本文有密切关系的产业链是指某个产业群或某个行业内企业关联网络的链条,从中观层面研究产业部门和行业间关系,而本文的研究内容为供应链,是从微观层面研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智慧物流是当前物流业的前沿性研究课题,围绕智慧物流的动因与效应研究已受到学界的广泛青睐。在智慧物流的动因方面,智慧物流的兴起源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战略奠定了智慧物流发展的网络基础。随着近年来“ABCDE”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信息技术与物流技术的交叉融合应用驱动物流业实现了数实融合、物智共生、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等新业态,使得物流业的市场环境、运力结构和商业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此外,国内已有团队对智慧物流展开统计监测,如孙磊等[10]从基础要素投入、服务应用水平及效益水平3个维度构建了物流智慧化评价指标体系,且测度了2006-2019年我国29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物流智慧化发展水平。谷城等[1]则在此基础上,基于发展动力、发展环境和发展效益3个维度对物流智慧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并考察了我国物流智慧化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收敛性。在智慧物流的效应方面,学者们肯定了智慧物流对资源整合、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的积极作用[11-13]。从本质上来看,物流业作为连接供给端和消费端的纽带,智慧物流模式的出现将重塑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分工与资源分配体系,进一步开辟供应链运营提质增效新路径。尽管智慧物流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是必然的,但关于两者的影响机理尚不清楚,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未见报道。

       在上述现实和背景下,本文利用2010-2020年我国地级市和企业数据的匹配样本,系统探讨智慧物流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的研究贡献体现在:第一,在研究视角上,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及技术创新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尚未有学者探究智慧物流与供应链韧性之间的因果效应。本文首次基于智慧物流的赋能视角探究供应链韧性提升的新路径,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也拓展了物流业价值创造领域。第二,在指标测度上,本文采用供应链抵抗力和供应链恢复力两个指标表征供应链韧性,克服了现有文献对供应链韧性度量的不足,并在稳健性检验中对上述两个指标进行替换,有助于准确、科学地评估供应链韧性及智慧物流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效应。第三,在机制路径上,本文从企业市场战略布局、交易成本以及供应链效率3个角度深入剖析并验证了智慧物流影响供应链韧性的机理和传导路径,深化了对两者理论黑箱的理解。本文研究为如何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和强化供应链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以实现“稳增长”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