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PA技术的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红建,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吴素萱,南京审计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F1011
分类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全行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数字中国”的建设进程。2020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提出了“加快打造数字化企业,培育数字化生态,进一步形成数字化生态共同体”的要求。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国发[2021]29号),指出要“把握数字化发展新机遇,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在数字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承担着合理配置组织资源、防范风险和提升企业价值的职责,只有依托新型数字化技术创新审计活动、重塑审计流程、改造审计模式,完成自身的转型升级,才能够适应数字化大趋势,进而强化审计职能、丰富审计视角、提升审计效能,为企业价值提升提供支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动力。

       二、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概述

       内部审计是一种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持续性地对组织内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开展的独立监督、评价和建议活动,对于企业合规稳健经营、高效稳定运作具有显著的支持保障作用,其数字化转型旨在以业务数据为指导,利用各类数字化技术提高服务能力,提升审计效能。为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审计署在《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审法发[2018]2号)中要求:“内部审计机构需积极推广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020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深化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国资发监督规[2020]60号),指出“要加快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以科技赋能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同时,审计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在不断探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方法,并从审计原则、审计理念、审计视角、审计工具等方面提出转型路径,为挖掘组织机会、提高内部审计服务水平奠定基础。Vardanyan et al.认为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内部审计业务中发挥积极作用;Korol et al.提出了数字技术可协调内部审计构成要素关系的观点;高凤研究了科技赋能视域下内部审计的转型方向;张婧以数字化审计基本流程为线索,探究了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实践路径;张庆龙等深入剖析了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内外部动因和影响因素;邢春玉等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智能化内部审计应用模型;张召哲在构建数字化审计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内部审计的对策,有效推动了内部审计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但是,现有研究的内容大都是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理念思路以及实务中特定场景的技术应用,鲜有学者针对数字化转型要素展开系统分析,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审计融合应用不够深入,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思维受限。因此,本文基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转型要素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技术,研究贴合内部审计转型要素的创新路径,对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现代化建设、打造特色内部审计模式和实现新时代要求下的内部审计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三、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现存问题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是一场体系化的变革,数据、模型、工具等审计生产要素和制度、流程、人员等生产关系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为贴合实际,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数据、模型、工具、流程、标准等为起点,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面变革。但当前转型过程存在许多问题,给内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部审计数据资源不足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之外的生产要素,是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主要驱动力。但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部门为完成业务分别建立了不同的系统,数据也呈现出数量大、种类多样、结构不一的特点,导致跨系统、跨领域的内部审计数据采集和处理十分困难,数据资源严重不足,无法为内部审计的数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削弱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严重影响着数字化转型进程。

       (二)内部审计模型构建困难

       审计模型是审计思路和方法的主要载体,是提高审计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主要工具。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需要通过构建风险导向、经验导向、统计规则导向的审计模型,还原企业系统数据中蕴含的业务信息,以了解组织运营状况,深入挖掘组织运营风险,提升内部审计数据分析能力。但当前内部审计模型的构建面临着数据资源不足、审计人员技术能力薄弱、审计理念难以转变等问题,进度十分缓慢。实务中依旧延续着传统以合规为导向的审计思路,工作重复性强且存在一定滞后性,导致风险预警和管控缺位,无法形成“灵活机动”“精确制导”的内审机制。

       (三)内部审计工具存在壁垒

       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统计分析方法已与各类技术相融合,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数据分析的效率,促进了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但由于内部审计业务特性和工具技术壁垒,当前的内审人员大都仅能使用单一、简单的工具辅助工作,效率低下、出错率高,且各个技术工具相对分散,并未形成功能全面、接口互通的工具集合,导致内部审计方法创新困难,限制了大数据审计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