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投资者参与创新合作视角下研发补贴的最优边界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李军强,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上海 200433);任浩,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上海 200092);汪明月(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190)。

原文出处:
管理评论

内容提要: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过程中,提高地方政府研发补贴政策的效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研发补贴对企业产生的双重“认证效应”,构建了地方政府、研发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随机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出了主体策略演化稳定时研发补贴的有效边界条件。以2019年我国12个省份的60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选取北京市作为研发补贴政策标杆区域,对其他省份研发补贴的效力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发放的研发补贴对企业和投资者选择研发和投资策略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研发补贴会显著影响两类主体策略选择概率的收敛速度和稳定性;以北京市作为标杆区域进行横向分析时,各省份均存在研发补贴的有效边界,且各省份研发补贴效力呈现方向性差异。三类区域具体如下:第一类如安徽省和四川省,研发补贴缺口大,仍可继续追加;第二类如广东省,其与北京市的研发补贴效力趋近;第三类如湖北省、山东省和河南省,存在研发补贴“冗余”现象。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04 期

字号:

       引言

       企业参与创新合作具有缩减创新成本、共享合作者创新资源和克服自身财务约束等优势[1,2]。各国政府为了推动各类主体的创新合作,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创新合作和研发补贴项目,如欧盟的“地平线2020”、美国的“国家合作研究行动”以及我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近年来,我国政府研发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资金拨款规模从2000年的575.6亿元增至2016年的7760.7亿元[3]。政府推动研发补贴项目的初衷是刺激企业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投资者等多主体在内的创新合作[4]。但创新合作参与主体在面对研发补贴时存在策略选择的不确定性和道德风险。一方面,部分企业以获取政府补贴为目的,存在片面追求创新数量而忽视创新质量的策略性创新行为[5];另一方面,企业获得研发补贴可能会向投资者传递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认证效应”信号[6,7],使得投资者在创新合作中的策略选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探讨研发补贴如何有效促进主体间创新合作至关重要。研发补贴并非越多越好,从研发补贴刺激企业创新投入和产出的视角来看,存在过犹不及的现象[8]。那么,为促进主体间创新合作,寻找研发补贴的最优边界,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借助演化博弈理论来探讨研发补贴促进创新主体间合作的问题,十分契合。首先,Wu指出,关注研发补贴在混合市场中作用的文献大多基于博弈模型[9]。中国作为混合市场的典型代表,借助博弈论探讨研发补贴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研发补贴如何促进地方政府、研发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创新合作,而演化博弈理论在分析主体间合作问题方面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10-12]。其次,围绕研发补贴,创新主体的行为动机复杂,策略选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演化博弈理论以有限理性假设为基础,能够更加贴近现实地解释创新主体在策略互动中的行为演化过程,能够寻求研发补贴促进创新合作的有效路径。此外,研究地方政府、研发企业和外部投资者的决策时,需要考虑外界随机多变环境对主体策略动机的干扰。随机演化博弈正是在传统演化博弈的基础上,模拟了博弈主体所处环境的随机干扰,从而为多方博弈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13-15]。鉴于此,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由地方政府、研发企业和外部投资者参与的三方随机演化博弈模型。首先,在考虑外界随机干扰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影响的基础上,求解了三方主体选择合作策略的稳定性条件。其次,以2019年北京市、安徽省等12个省份的60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以北京市作为对标区域,代入三方主体选择合作策略的稳定条件,求解了各省份研发补贴的有效边界条件,并对各省份研发补贴的使用效率进行了分析。此外,本文还以广东省作为新的对标区域,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研发补贴金额并不构成企业研发和投资者投资的决定性条件,但研发补贴存在有效边界,对主体策略选择的稳定性造成了显著影响;以北京市作为研发补贴政策标杆区域,其他省份研发补贴效力具有方向性差异。本文通过横向比较,以期为地方政府优化研发支出结构,提高研发补贴效力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综述

       1.研发补贴对外部投资者产生的双重“认证效应”

       研发企业更容易面临财务约束,但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企业更有动机借助政府研发补贴的认证效应进行融资[8,16]。借助研发补贴为企业带来的光环效应,企业可以更容易吸引外部投资者[16]。Feldman和Kelly[17]发现,获得资助增加了企业从私人风险投资、公共风险投资项目等渠道获得投资的概率。Cumming[18]通过研究澳大利亚创新投资基金(IIF)发现,政府补贴对创业公司的外部融资做出了重大贡献。Li等[19]认为,外部投资者往往认为企业在申报补贴项目时的造假成本过高,获得补贴的企业往往具有强透明度和弱信息不对称性,因而获得补贴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外部投资者的信任。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成熟,政府影响力强,因而研发补贴的认证效应在中国更为突出[20]。

       除了积极的认证效应之外,一些研究也提出,研发补贴可能对企业产生消极的认证效应。Wu[9]认为,从会计角度出发,企业研发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资本价值,因而即使研发预期高回报,外部投资者也因为固有风险而不愿意投资。Silvia和Carreira[21]认为企业获得研发补贴也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相对惯性,即变得过于依赖补贴,从而弱化自身从外部筹集资金的能力。Chan等[22]观察到企业研发强度与股票市场的回报波动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高研发强度的企业往往更易获得研发补贴,所以企业获得研发补贴后,更易引发投资者的担忧。Chen等则同时分析了研发补贴对外部投资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当研发补贴规模不大时,企业获得的研发补贴越多,正面效应就越显著。同时,少量的研发补贴不足以引发外部投资者对研发不确定性的担忧。但是,当补贴规模逐渐增大并超过一定门槛时,就会引发外部投资者对企业不确定性的担忧。因而,研发补贴对企业获得外部投资呈现“倒U型”影响,企业获得研发补贴能够向市场发送积极信号,但企业获得资助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总的来说,当前文献强调了研发补贴对外部投资者产生的双重认证效应,但考虑此效应的三方博弈研究并不多见,双重认证效应究竟会对地方政府、研发企业和外部投资者的策略选择产生何种影响仍需深入研究。此外,文献聚焦补贴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但有效推动企业研发合作的补贴边界仍有待讨论。

       2.研发联盟对外部投资者产生的影响

       研发联盟,指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合作伙伴通过资源整合和活动协调来实现共同目标的创新联合体[23]。当前,不少文献研究了研发联盟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从信号理论角度看,联盟能够缓解投资者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24]。企业结成研发联盟,能够向外部传达一种质量信号。Nicholson等[24]则开发了一个战略联盟的信号模型,证明在不完善的信息环境下,公司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发出质量信号,促进资源的交换。联盟发出的质量信号很关键,因为它能够减少价值不确定性和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当公司发布联盟公告后,公司往往能够得到正向回报,表明了股东对联盟的认可[25]。对于风险投资者而言,研发联盟同样被视为技术质量信号[26]。从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的角度来看,企业构建研发联盟时,往往会选择那些研发资源禀赋互补的伙伴,然后通过积极的溢出效应受益。因而研发联盟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期望利润,从而降低融资成本[27]。事实上,一些面临财务约束的公司可以通过参加战略联盟来获得金融资本[28]。Chou等[27]通过2150家债券发行公司的样本,也发现了联盟与较低的债务融资成本之间关系的证据。总的来说,众多文献论证了研发联盟对于企业外部融资产生的积极影响,但将研发联盟与企业外部融资之间的关系纳入研发合作的研究框架中的研究并不多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