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是中古时期中原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名门望族,有“中华第一望族”之称,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守敬为司徒,因而被人称为王家,并以此产生了“王”姓。自西汉谏议大夫王吉由原来的居住地皋虞(今山东即墨区)迁徙到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从此王氏家族走上了兴旺发达的道路,后经东汉、魏晋南北朝至唐末约1000年,族中产生对中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名人600多人,其中正传62人、三公令仆50多人、侍中80人、吏部尚书25人,有92人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南朝文学家沈约评价:“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也将琅琊王氏家族置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族之冠的地位。 王氏家族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其中最有名的是王羲之。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家族为书法世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七子一女皆擅书法,“知名者五人”,其中以他的七子王献之成就最高,之后王氏子孙中又有多人成为大书法家,名震一时。王羲之家庭以精于书法闻名,这与其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熟知,但是关于他的家庭教育研究得甚少。笔者久慕王羲之的书法和人品,惊叹王羲之家族书法教育代代传承的力量,所以尝试分析王羲之家庭教育的特点,希望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一、王羲之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翰墨育人、德育为先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集合前人各种书体之大成,开创了一种新的书写形式,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张怀瓘评论王羲之的书法说:“(羲之)尤善书草、隶、八分、飞白、章、行,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献之,父子二人被世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族孙——智永,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王羲之四世孙王僧虔曾经编撰过一部专门记录古往今来书法家的书籍,其中琅琊王氏家族占了一大半。 书法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审美情趣、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王羲之在对子女进行书法教育的同时,还非常重视翰墨育人的功能。王献之年仅5岁就开始学习书法,所临摹的字帖都含有育人的价值。例如,宋姚宽《西溪丛语》中称:“王子敬(献之)年五岁,已有书意,夫人(卫夫人)书《大雅吟》赐之。”《大雅吟》是西晋文学家石崇写的四言诗,歌颂晋太祖司马昭的文治武功和人格魅力。在书法教育方面,王羲之非常重视对初学者学习书法的方法步骤的教育,强调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学好书法,做人的道理亦是如此。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并序》中也说道:“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王羲之在自己五十余年的人生里,善于利用各种场合教育子女,以儒家礼法教导子弟,身体力行地影响他们。被后人屡次称道的兰亭集会,参与者大多是当时出类拔萃的文人雅士,王羲之带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前往盛会,正是为了让他们接受文化熏陶。 在国家层面,王羲之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培养家国情怀。王羲之反对空谈,主张务实,忠君爱国。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 在家族内部层面,王羲之始终秉承儒家重礼的传统,崇孝守悌,以经学、礼学传家,重视以“孝友”维持家族的亲善和睦。王羲之在《与谢万书》中说:“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戒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王羲之教育子孙要敦厚谦让,礼法持家,对孩子的要求都非常严格,规定他们在吃饭、穿衣、出行方面要艰苦朴素,不要铺张浪费、追求奢靡。 (二)在书法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 王羲之在书法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高雅情趣,再用高雅情趣涵养孩子的书法艺术。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三十岁后,拥有一项强烈的爱好可以让我们兔于衰老。高雅的情趣包括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一个人在繁忙、单调、紧张的工作之余,拥有几个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不仅能够调适心情,还能够增加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王羲之不但书法写得好,而且拥有高雅的情趣。《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非常喜爱鹅。山阴(今绍兴)一个道士喜欢养白鹅,王羲之前去观看,非常喜欢这些白鹅,想把这群鹅买回去。道士说:“你只要替我抄写一部《黄庭经》,我就把整群白鹅都送给你。”王羲之听后立刻挥毫泼墨,写完一篇《黄庭经》送给道士,用笼子装了鹅带回家,成就了一段“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王羲之高雅的追求也反映了他高傲自持、不向世俗妥协的性格特点。《晋书·王羲之传》中称其“及长,辩赡,以骨鲠称”。王羲之对于当时的朝局和时政有着深刻而准确的判断,并有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曾一度被朝野上下看好,但当时魏晋风度中的高傲狂放深深地印刻在王羲之的性格深处,生性豁达的他,不追名逐利,只向往山水田园生活,喜欢在纵情山水之间追逐个体生命的自由与超越,多次拒绝朝廷征召。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洒脱,充分说明他不为官累、恣意山水的理想追求,而正是这种不以权力为进退的豁达,成就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造诣和书圣地位。 王羲之不仅自己追求高雅的兴趣爱好,还注重培养子女发展高雅的兴趣。在他的影响下,自幼聪明好学的王献之七八岁时就开始专门学习书法,专攻草书、隶书,同时还爱好画画。作为当时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家中经常有客人上门求教,他总是让儿子陪在身旁,从不对其加以约束,在与客人讨论书法的时候,还特别注意让王献之旁听,了解不同客人的兴趣、爱好、气质以及对书法的独特见解,这些都对王献之的书法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王羲之夫妇热情好客的行为也感染了王献之,对他的性格、品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终使之成为一代书法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