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鹤毕业于河南大学,在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已执教19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同时,她也是一名家长。这种双重身份使她在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近期,本刊记者采访了她,听她讲述了在这两方面的独到见解。 老师早就不把优秀和成绩好画等号了,反倒是家长们越来越急躁,不允许孩子有一点儿所谓的偏差 记者:作为老师,您跟很多家长打过交道,您觉得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和误区? 曹艳鹤:第一个问题就是家长太急躁,对孩子要求太单一,太看重学习成绩。很多家长不顾实际情况,为孩子设定一个很高的标准,一旦孩子达不到这个标准,家长的期望落空,情绪就会爆发,导致家里的气氛剑拔弩张,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长。 我2022年带的一个学生小宋,在我眼里算得上一个标准的好学生,乖巧听话、努力上进、待人礼貌,基本上集合了大众对好学生的评价标准。有一次,我进行课堂听写,告诉学生们要把这次听写的成绩反馈给家长。我这样说其实只是想引起学生重视,哪会真的把这样一次小测试的成绩告诉家长。听写结果出来以后,小宋的分数在前十名,并不差。可他主动去办公室找我,话还没说就哭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平时也并不是很情绪化,却因为一次听写成绩痛哭流涕,我是真没想到。后来,我经过多方了解才知道,小宋的妈妈也是老师,对他要求特别高,每次考试都要求他必须排在班里前几名,否则就会指责甚至打骂他,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小宋其实不是个例,这些年,我见到太多这样的孩子,他们成绩有波动的时候,情绪也会有很大波动,心理包袱非常重。根据我们跟踪调查的结果,这种孩子小学、初一往往成绩不错,但到了初二、初三,成绩就会下滑,到高中大概率还会再下滑。上大学后,他们的发展也往往不如那些比较贪玩、大大咧咧的孩子。走上社会后,这种孩子的生活幸福指数也比较低。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会把父母给他们造成的这种压力传递给下一代,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孩子天性就爱玩,而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起落落再正常不过了。老师早就不把优秀和成绩好画等号了,反倒是家长们越来越急躁,不允许孩子有一点儿所谓的偏差。家长们应该想一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幸福的人,而学习好并不能与幸福画等号。因为学习好并不必然构成幸福的充分条件,甚至对于有的人来说连必要条件都算不上。当然,这么说也并不是要否认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的家长盲目自信。现在网络普及,网上各种教育专家随处可见,各种教育言论铺天盖地,家长看到一点儿,就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懂得特别多,甚至比老师都懂。 有的家长可能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从事教培行业,在和老师交流时感觉自身理论功底深厚,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会不自觉地站在指导者甚至审视者的角度。 这些家长拿着自己在工作上的经验或在网上看到的观点对照孩子,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只要求孩子改进,却看不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 其实,对教育,学习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就越会觉得自己知之甚少。这些自信的家长,把工作上所谓的经验拿到家庭里来教育孩子,是很不负责的。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环境都不一样,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也不一样。可这些家长不管这些,觉得自己就是真理,自己才最了解孩子。这非常不利于老师和家长正常沟通。 另外,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几乎没要求,打着“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名义,放养孩子,美其名曰:开心就好。可孩子的这种开心,能持续多久呢? 还有一部分家长,本身就害怕困难,在教育上遇到问题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逃避,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陪孩子成长。 总之,家长要先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再去教育孩子。 父母要想教育出来一个好孩子,就要先学会做一个好家长——能够耐得住性子,保持平和的,心态,允许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记者:您见过的好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样子? 曹艳鹤:其实很简单,家庭氛围和谐、亲子关系良好。我举个例子: 小普是我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各方面表现也很优秀,他父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小普的父母很重视教育,每次来学校都会主动找老师沟通孩子的问题。难得的是,他们每次都是夫妻两人一起来,听到老师说孩子有什么问题,也总是不急不躁,认真听老师说完,然后和老师一起探讨解决办法。 另一个学生的爸爸就不一样。我记得很清楚,一个下雨天,他领着孩子来跟我聊天,听我说起孩子最近有一些小问题,脸色突然就变了,抄起手里的雨伞直接朝孩子打了过去。当时正是课间休息时间,外面人来人往,他就那样当着老师的面打孩子,可想而知,平时在家会怎么做。 前一个孩子的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能稳如泰山,就像孩子的定海神针,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后一个孩子的父亲,不能听到孩子有一点儿问题,对孩子要求太高,教育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十分叛逆,从长远看,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要想教育出来一个好孩子,就要先学会做一个好家长——能够耐得住性子,保持平和的心态,允许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