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教育,从读诵经典开始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婚姻与家庭:家庭教育版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24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孔子云:“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意思是,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难以动摇,因此要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

      《周易》也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培养孩子纯正无邪的品性是父母最重要的功业。在儿童早期培养品德的启蒙教育,就是童蒙养正教育。

      现代社会,一些低龄孩子出现了不诚信、道德缺失、反社会心态等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接受过童蒙养正教育。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良好道德被金钱至上、享乐人生的观念压在最底层,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渐渐变得模糊,甚至出现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积非成是的现象。而要更正这些流弊,就要从童蒙养正教育开始。

      一、为什么要重视“童蒙养正”的教育

      1.长养纯善的心性和行为

      明末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说:“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童蒙养正最重要的是求学问。学问从哪里做起?从“求放心”做起。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人心本来是纯净、纯善的,但如果不致力于修养,提升道德,保护本心,而追求财色名利的享受,心就会变得不清净,会放逸出去,这就叫“放心”。这里的“求”是找回的意思,能够把人放逸的本心再收回来、找回来,就叫“做学问”。

      古人说“利令智昏”“情令智迷”,一个人如果在利益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就会昏头昏脑,做出糊涂事;如果过分贪恋情欲,也会蒙住心眼、迷失智慧。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正是因为抵挡不住诱惑,收束不住内心的欲念放逸。

      而童蒙养正的教育,养的是纯善的心性和行为。在现代教育中,小孩从识字开始,会学习很多知识。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首先培养起谦虚有礼的处世态度,就学了很多知识技能,学得越多越傲慢,越不把别人放在眼里,最后就会迷失本心。

      2.恢复正确的教育次序

      当下弊病诸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教育次序搞颠倒了。而童蒙养正的教育正是为恢复这种教学的先后次序。《论语·学而》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也完全符合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从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友悌之心开始,培养起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要讲信,行为要讲谨。

      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都叫做“行”。把这些事做好后,有“余力”再去“学文”,“文”就是指古代遗留下来的经典。邢昺的注疏进一步明确说:“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所谓古遗经典,不出这六经,后世千万文本都是对六经的注解。这是伦理道德教育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

      二、养正教育,从读“经”开始

      那么,从哪里着手对孩子进行养正教育呢?我建议从读诵经典开始。

      经者,常道也。《周易》被尊为群经之首,“易”字就道出了经典的奥秘。“易”字有三重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变易、变化的意思。告诉我们世间的人、事、物变化莫测、变幻无穷,所以要懂得与时俱进。第二层含义是不易的意思。虽然现象是变化莫测的,但道是不易的。只要掌握不易的道,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这就像老树每一年都会抽新芽、发新枝,但它的根并没有变。第三层含义就是简易。所谓大道至简,真正深刻的道理都是用非常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目的是让人们易学、易懂、易记,在社会中普遍地推行。

      我之所以强调读诵经典,学习圣贤之道,就是因为圣贤之道是千百年来历史经验所验证的结果,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智慧。能被称为“经”的,所记载的都是恒常不变的道理。现在很多人喜欢广读书,知识面也很博杂,但所看之书未必是经典。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对自己所看的书没有选择,可能看得越多,受的污染越严重;看得越多,烦恼越多。尤其是让孩子不加选择地什么都看,很可能使其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污染。

      《贾子新书·修政语》中有一段话,说明了为什么要读诵经典。“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这段话做了一个比喻,学古圣先王之道的人就像太阳。一个人静坐冥思苦想的时候,如果舍弃学圣贤之道,就像舍弃了外边的太阳光明,而去屋子里接近小的烛光。烛光可以让人有小小的见识,能够看到周围小的范围,但是开不了人的大智慧。所以,明智者都祟尚学圣贤之道,崇尚读经典,而不是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

      1.读诵经典有助于涵养德行

      古人云“读书志在圣贤”,意思是通过学习圣贤经典,可以体会并效仿古圣先贤的存心和行谊,并成就自己的良好德行和完善人格,所以,古人读书也被称为“为己之学”。古人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教人读书识义理之道也。要知圣贤之书,不为后世中举人进士而设。是教千万世做好人,直至于大圣大贤。所以读一句书,便要反之于身,我能如是否?做一件事,便要合之于书,古人是如何?此才是读书。”

      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做到:看到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应当向他学习,而不是嫉妒他、障碍他;看到不贤德的人,应当反过来反省自己,看看是否具有同样的过失,而不是攻击他、嘲笑他。读经典,就是向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