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3)06-0142-(10) DOI:10.13852/J.CNKI.JSHNU.2023.06.015 对法西斯意大利外交政策的系统研究始于二战结束之初,迫于法西斯暴政而流亡海外的反法西斯历史学家对此项研究有拓荒之功。随着法西斯时期外交档案的陆续解密,①意大利本土以及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以往研究,历史学家对意大利外交的阐释大致分为传统和修正两派。②前者持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谴责与法西斯主义相关的一切,认为法西斯外交政策毫无连贯性,带有明确的宣传目的和机会主义色彩,忽视外交政策的长期影响。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为法西斯外交辩护,对意大利一战后的修正主义(Revisionism)和帝国主义外交进行合理化解读,认为法西斯外交政策仍然有规律可循。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③且侧重史实梳理,主要联系当时国际关系格局分析法西斯意大利外交选择的两面性,将法西斯政府的外交与自由政府时期(1870-1922)的外交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讨论主题,过于强调法西斯意大利外交政策的特殊性,缺乏对意大利与英、法、德各方关系及动因的具体分析。④本文拟从意大利近现代历史连续性的角度切入,分析二战前法西斯意大利外交的过渡阶段,讨论其现实主义特征,追溯源流,阐释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变,丰富该时期国际关系史的研究视角,加深对20世纪初意大利外交史的认识。 一 1922年10月29日,意大利国王授权国家法西斯党党魁墨索里尼组成新政府,这就是所谓“向罗马进军”的重要“成果”。⑤由此,史学界一般也倾向于以1922年为界,将意大利现代史划分为两个基本讨论时段,即1870年至1922年的自由政府时期和1922年至1943年的法西斯政府时期。但实际上,正如意大利史家萨尔瓦托雷利所说,“那只是一种迷惑人的炫耀”。⑥墨索里尼组织的新政府中不仅有法西斯分子,还有众多旧党成员,在新议会中形成了一个支持政府的绝大多数派,反对党少数派(包括人民党、共和党和社会党的大部分)在法西斯压制下放弃反法西斯联合。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力量对比情况下,国家法西斯党远不能与广大工农群众支持的社会党和罗马教廷扶持的人民党相抗衡。为巩固政权,墨索里尼领导的国家法西斯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⑦1925年1月3日,墨索里尼在议会讲话中宣布自由—立宪政权最终向法西斯政权过渡,至1926年,墨索里尼解散了除法西斯党外的所有政党,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 在此背景下,法西斯意大利的外交并非自“向罗马进军”就开始改弦更张,而是经历了一段过渡时期,大致从1922年至1933年。在此期间,法西斯意大利的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由政府时期意大利外交政策的延续。20世纪初,自由意大利不再坚持纯粹的三国同盟政策以及与法国的紧张关系,转而将三国同盟作为简单的防卫工具和友谊象征,同时对法国采取友好态度,结束贸易战,并缔结地中海协定,放弃摩洛哥,而法国承诺不插手的黎波里。随后意大利开始加紧在巴尔干,尤其对阿尔巴尼亚的争夺,还对土耳其宣战,迫使土耳其放弃的黎波里的主权;在利比亚进行战争,迫使各大国相继承认利比亚并入意大利。⑧可见,自由政府时期意大利已然开始灵活运用欧洲的矛盾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法西斯上台后,尤其在过渡时期,其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继续与英国结盟,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不放弃一战及之前的领土(殖民地)扩张计划;在处理与法、德、苏联等国的关系上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外交手段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法主导建立凡尔赛体系,但意大利对英、法采取了不同且务实的外交方针。意大利的职业外交官们十分清楚,本国的财力和军力均不足以与更强大繁荣的国家竞争。因此,他们必须坚持与英国结成传统的盟友关系。在他们看来,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悬而未决”的一些问题,最好从英国方面进行突破。⑨虽然英意之间存在自1919年以来拖延已久的殖民地补偿问题,⑩但双方对于和谈、和解的态度从未改变。1924年7月15日,英意之间就朱巴兰领土割让订约。(11)1925年12月,双方又达成临时协定,承认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东部的势力范围,这些都为意英结盟奠定了基础。 而意大利与法国之间所谓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 1.殖民地领土争端。利比亚与法属非洲赤道地区之间的边界问题直到1935年才解决。(12)整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法国达成殖民地领土边界协定一直是意大利外交的重要目标,但却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意大利希望恢复其对尼斯和科西嘉岛“历史的”“民族的”权利。意大利还提出对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领土要求,在意大利看来,这是一个“道义”问题,尤其是尼斯和科西嘉岛,这关乎墨索里尼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其政权的民意基础。此外还有突尼斯的意大利人地位问题。突尼斯是法国属地,但其中的意大利居民人数多于法国居民——意大利人约8万,而法国人只有5万,于是,墨索里尼强调在突尼斯的意大利居民保留其意大利国籍,而不必默认转为法国国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