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23)05-0020-08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准确定位,越来越成为如何认知中国哲学界在当今时代做了什么和做出了怎样贡献的重要学术问题命题。只有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成为真正创新的“哲学思想”,才有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为了实现这一学术目标,更好地展现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该具有的基础理论意义,有必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建设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范式建设的思维方式视角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维度,至少应该包含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是什么、有怎样的方法论自觉、产出了哪些哲学学派、实践逻辑意义上的原因有什么和产生出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是否存在等五个方面。 一、构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问题意识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最基础的问题意识导向,就在于消解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倾向。导致这种问题意识导向的主要原因是学者中存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化中国问题”的僵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倾向。之所以会存在研究僵化的倾向,是因为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最初”传播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模仿”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传播到确立,再到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传播和确立阶段,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缺乏深刻性和全面性,所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最开始是通过模仿和照搬苏联的认知实现的。另一方面,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往往是通过恩格斯、列宁、布哈林等人的转述或者是苏联教科书的阐述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学习资料,加之人们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向往,学者们在撰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时,就未能完全摆脱对苏联教科书体系教条化理解的影响。这就使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的方式来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实践性和革命性特征,具有了必然性和必要性。 为了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标的现实化,有必要进行范式建设意蕴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解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时代化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时代的需要是“一切划时代的体系”产生的共同原因[1]544。据此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成为时代精神的表征,要想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就应该根据中国发展的现实状况,致力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现实问题。如果一味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是不足以理解和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或者说,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够适用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范式建设意蕴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应该要求打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2]2。范式意蕴上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其以打造民族的、特色的哲学为根本指向,符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当然,也不应该将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定位为是对“外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简单“学习”阶段,这是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的又一个具有核心性质的问题意识,即应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充满自信。之所以认为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不应当被视作对“外国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简单“学习”,是因为虽然任何一种哲学理论在一个国家的传播与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学习”的阶段,但是,如果对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定位局限于这种“模仿学习”阶段,不合实际地照搬照抄,就“必然要与经验相对立”[3]11。如果将兼具现实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抽象的哲学原理,就无法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的、以改变中国社会现实为旨归的哲学理论,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应有之义,也是能够成功指导中国道路建设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逻辑中国化,就是通过范式建设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科学化,以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哲学逻辑要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不仅能够创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而且能够创生出适合中国道路发展所需的唯物史观中国逻辑。马克思的一生是不断创造的一生,是不断更新其理论认知的一生。他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创生出了一般规律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西欧逻辑和唯物史观东方逻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将通过范式建设,对这些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和应用。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4]17。需要通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进行时代化理解,并依据实事求是原则进行理论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能够实现方法论思维的创新发展,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的是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要想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还需要创新性方法论的介入,而这一创新离不开哲学范式建设。 二、展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建设研究的认知逻辑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建构的,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研究路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要求,既要从“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生活世界中去发现能够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客观性真理,还要坚定不移地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认知逻辑,正确处理好“实践”与“真理”之间的唯物辩证关系。这是因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5]381。在唯物辩证法的视域下,通过范式建设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理论从实践中产生以及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论证两方面。也正如克罗齐认为的,“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创造宇宙”[6]58。这就是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要坚持理论从实践中产生的认知原则,因为,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人类要认识世界就离不开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真理需要在中国现实社会中去寻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建设要坚持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论证的认知原则。按照马克思的真理观理解,思维的真理性问题不能脱离实践活动,否则就会成为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经院哲学问题,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经受住历史考验形成的创新性原理,是对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