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应该是教育的中心,孩子应当由他们双亲抚育……这种亲密的情感也只能从家庭里特有的亲属关系中得到。这是保持内部密切关系的基础。”家庭是影响人情感发展的主要环境,人的情感发展与人格养成首先是在家庭里完成的,儿童在充满关爱的家庭生活中养成情感能力,将为其良好性情、品格、道德与人格发展奠基。 一、童心母爱:家庭情感教育核心价值追求 儿童教育家斯霞源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成长,基于七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智慧生成“童心母爱”思想。“童心母爱”也是家庭情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即父母应有童心,珍视儿童的童年生活,用爱呵护其幸福童年;父母应自然承袭原生家庭中情感精神内核,接纳自己所经历的成长与价值情感,做情绪情感健康的父母;父母需尊重、信任孩子,提升自身情感能力,让家庭充满持续幸福的力量。 家庭情感教育的价值具体体现为如下五个方面:一是情感润泽。家是充满爱的港湾。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尊重与珍视儿童的个性,相信其是独特的,儿童可以感受到被爱,并在彼此情感传递的过程中,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二是情感明亮。家是充满阳光的港湾。家庭成员共同用内心的阳光汇聚家庭的温暖,共同享受家庭的阳光与爱。情感明亮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养成开朗的性格与健康的人格。三是情感健康。家是充满关心与呵护的港湾。父母需要以观察、预测、判断、参与、卷入等健康的情感干预方式,关心儿童的情绪情感问题,及时进行情感教育指导,经营健康、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四是情感顺遂。家是充满信任的港湾。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情感关系与适度的教育距离,有利于彼此之间保持顺畅沟通,保持家庭的民主与和谐。五是情感文明。家是情感丰盈与表达的港湾。家庭成员情感丰裕、人格完善,会易于应对生活中的问题、焦虑、压力,也会创造与延续家庭情感的文明。 二、情感忽视:家庭情感教育现实问题 2020年12月,笔者就家庭情感教育问题对6520名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6520份。其中,男性为1484人,女性为5036人;幼儿的父母1728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父母4404份,高中生的父母324份,大学生的父母64人。调查发现,情感忽视在家庭情感教育中较为普遍。 一是父母对孩子情绪情感状态了解不足。父母对孩子情绪情感状态的了解(66.83%),低于对孩子性格(88.23%)、饮食与身体发育(79.25%)、兴趣爱好(75.96%)、学习成绩(73.85%)的了解,仅高于对孩子交往与友谊(55.38%)的了解。能经常关注到并允许孩子进行情绪表达的父母仅占15.20%。父母在家中能经常做到与孩子沟通情感问题的占55.71%,相当一部分父母未能经常与孩子沟通情感问题。 二是和谐家庭情感氛围的营造不够。父母经常有意识营造温馨、认同的家庭情感氛围的仅占45.76%。父母经常有意识地减少消极命令的语气,减少对孩子恐吓和威胁的占比仅为30.36%。可见,父母仍会习惯于对孩子进行命令。家长在孩子犯错时选择责罚与痛打的比例为66.58%,而经常会关注孩子的内疚、羞耻等消极情感的比例仅为6.34%。孩子伤心难过时,父母采用的主要应对方式是讲道理(41.16%)、劝说(16.83%)等言语方式;采用拥抱、默默关注的比例分别为33.73%和5.74%,相对较低。 三是父母情感调控能力、沟通能力有待提高。父母心情不好时迁怒于孩子的比例为54.00%。父母之间发生冲突时,能够主动沟通的占50.00%,能寻求第三方调解的仅占3.01%,而生气、愤怒,冷战、不理会、等待对方道歉的共占46.99%。父母经常训练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与控制能力的占47.69%。认为需要对父母、教师进行情感教育的比例达97.43%,特别是亲子情感沟通技巧指导的需求率高达80.31%。 三、四大行动:新时代家庭情感教育实践 (一)家庭情感教育意识与情感关系建立行动 1.基于儿童安全感与归属感的亲密依恋关系建立 从身心发展层面看,儿童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至关重要。基于儿童安全感与归属感的依恋关系建立,是培养儿童心性品质与家庭情感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儿童可能要面对孤僻、淡漠、攻击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等困境,从情感教育角度看,这与儿童早期亲子依恋关系有关。依恋研究专家约翰·鲍比认为:“如果家长能够在儿童早期有效地辨认其情感需求、并且满足这样的情感需求,就会在彼此间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而且这种基础性关系会延续一生,这种最初的依恋关系,是个人在日后构成正面自我形象的基础。父母拥有三种基本情感技巧:第一,父母能够对孩子感觉到情感上的联结;第二,父母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将他看成一个独特且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延伸、财产或是负担;第三,运用情感联结和注意力,父母能够充分地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儿童需要在充满温暖、关爱的家庭里,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是家庭亲密依恋关系建立的基础,家庭亲密依恋关系也是稳固儿童安全感与归属感的保障。 2.基于儿童认同感与自尊感的亲近信任关系建立 从社会文化层面看,儿童的认同感与自尊感至关重要。父母采用正向的表扬与肯定利于儿童建立高认同感与自尊感,也有利于其责任意识与行为发生。“肯定和表扬及其所带来的感受——对自我的肯定——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人际关系中展现出来的某种特质。”儿童因为被认同而产生的自豪感,利于其进行“我是谁?”“我将成为谁?”等自我价值追问,进一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与自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