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赋能:本土市场竞争驱动企业逆向创新

作者简介:
褚旭,女,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1198086788@qq.com;李丛杉(通讯作者),女,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与技术成果转化,congshan.li@xmu.edu.cn;白云涛,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营商环境与企业战略管理,ytbai@xmu.edu.cn(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经济管理

内容提要:

逆向创新是指那些在后发国家(地区)产生而后被先发国家(地区)采纳的创新活动,已成为新兴经济体企业实现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选择。然而,逆向创新为何能够在后发国家(地区)产生并在先发国家(地区)形成市场优势?本土市场缘何能够激发企业的逆向创新?这是理论和实践上亟待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本土市场竞争视角下企业逆向创新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机制。研究发现,本土市场竞争能够激励企业实施逆向创新,竞争和学习机制是其中的关键作用机制,且表现出企业行业地位和行业技术属性异质性;表征本土能力禀赋的高管政治关联存在和政治关联级别能够强化本土市场竞争对企业逆向创新的促进作用,高管留学和任职经历表现出差异化的调节作用,其中,高管留学经历能够强化本土市场竞争对企业逆向创新的促进作用,而高管任职经历则表现出消极的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证实了中国本土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企业国际化行为中的重要价值,为中国“双循环”背景下的内循环赋能提供证据,也为中国企业的创新与全球化路径形成有益启示。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24 年 03 期

字号:

       一、引言

       逆向创新是指首先在后发国家(地区)产生而后被先发国家(地区)市场所采纳的创新活动(Immelt等,2009[1];Govindaraian和Ramamurti,2011[2];王永贵和王娜,2019[3]),其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地区)专利局申请专利,或已申请的海外专利被发达国家(地区)市场广泛引用等(Huang等,2019)[4]。与本土创新不同,逆向创新能够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并最终形成国际竞争力(Kothari等,2013[5];徐欣和夏芸,2017[6])。但是,为何逆向创新能够在后发国家(地区)产生并且能够在先发国家(地区)形成市场优势?这是一个亟待探究的理论问题。从实践来看,巨大的国内市场可能是后发国家(地区)企业培育和积累技术能力的重要前提,市场可成为企业逆向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从理论来看,市场竞争作为反映其内部结构和资源禀赋的关键要素,能够通过影响企业对自身获利机会、生存空间和退出威胁的感知而引发企业差异化的战略选择,或可成为企业实施逆向创新决策的重要参照(Aghion等,2005[7];Tang,2006[8])。

       然而,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尚不明确,存在熊彼特效应和逃离竞争效应两种假说(Hashmi,2013[9];Le等,2021[10])。而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或在于:一方面,企业对市场的反应不仅仅取决于竞争所暗含的获利机会与生存威胁,还与创新本身的风险特征及价值贡献密切相关(Xia和Liu,2017)[11]。因此,细分创新类型是判断企业能否借助创新活动逃离市场竞争、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另一方面,不同地理空间下的市场表现也会引发企业差异化的创新响应。已有文献分别从贸易冲突和市场势力视角,探讨了海外市场和本土市场竞争对本土创新的影响(何玉润等,2015[12];Autor等,2020[13]),但对本土市场竞争与企业国际化创新行为的关系鲜有触及。逆向创新作为企业实施海外专利布局的重要举措,其开拓海外市场、攫取创新租金的价值特征,能够满足企业面临本土市场竞争时的逃离期望,因而可能成为企业响应本土市场竞争的有效选择。但企业对本土市场的信息解读及后续决策,亦会受到逆向创新独特的风险特征的影响。那么,本土市场究竟能否驱动企业的逆向创新?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在厘清逆向创新概念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检验本土市场竞争与企业逆向创新的关系。并考虑到逆向创新“本土产生”和“海外扩散”的两阶段属性,以及企业在本土市场获取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在海外市场的经验等,都可能会影响决策者对市场竞争的信息解读以及后续创新决策的形成。故而,本文基于高阶梯队理论,将影响高管认知和决策能力的政治关联、海外背景纳入研究框架,以探究其对本土市场竞争与企业逆向创新关系的边界作用。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探讨本土市场竞争与逆向创新的关系揭示企业逆向创新的驱动机理,为中国企业提高创新质量、加快国际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第二,从逆向创新视角揭示企业面对本土市场竞争时的决策反应,扩展了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关系中对地理空间因素的讨论,并验证了中国本土市场的体量优势与创新潜力对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跃升的重要作用。第三,依据逆向创新独特的两阶段特征,将高管政治关联和海外背景纳入研究框架,以丰富本土市场竞争驱动企业逆向创新的决策情境,并探索企业及决策者更为真实、全面的创新动因,最终为企业的市场信息解读、市场竞争应对和资源结构构建等提供管理启示。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1.逆向创新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分析

       逆向创新,亦可称为回溯创新(陈劲和黄衡,2011)[14]或反向创新(邢小强等,2016)[15],是指在后发国家(地区)产生,而后被先发国家(地区)市场所采纳的一种国际化创新形式(Malodia等,2020[16];Hadengue等,2017[17];徐娜娜和彭正银,2017[18])。其除了具有本土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特征外(Hall,2002)[19],还表现出创新过程两阶段性和创新机会多元性的独特特征。逆向创新包含创新发生和创新扩散两个阶段。其中,发生阶段描述的是创新在新兴国家市场产生的过程,其主要依赖于本土特有的人力资本、产业政策等资源的支持;扩散阶段描述的是创新被发达国家或其他新兴国家市场所接纳的过程,该过程则对企业的海外市场经验、社会资本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ovindarajan和Ramamurti,2011)[2]。创新机会多元性体现在企业逆向创新的驱动力具有缝隙市场导向和主流市场导向的双重属性。这意味着新兴国家的利基市场和国际社会的主流市场、共性技术问题等均能够成为企业实施逆向创新的原点(徐雨森和徐娜娜,2016)[20]。逆向创新的两阶段性及机会多元性则进一步决定了其风险特征和价值取向。具体而言,逆向创新拓展海外市场、传递积极信号的功能,能够帮助企业攫取超额利润并建立竞争优势,但其两阶段性特征则同时昭示着企业对异质性知识、信息的依赖程度高,最终会强化企业创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创新收益的外溢风险。

       已有文献对逆向创新的讨论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逆向创新的主体和驱动因素。创新主体方面,学术界对逆向创新主体的讨论已逐渐从大型跨国企业子公司向新兴发展中国家企业转移。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大型跨国企业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雄厚的资金支持和成熟的国际经销网络等,使得逆向创新在该类主体中普遍存在,但新兴国家后发企业在面临新进入者劣势和外来者劣势的双重约束下取得逆向创新成功的经验更值得被深入研究(陈劲和黄衡,2011)[14]。驱动因素方面,已有文献广泛探讨了创新网络、技术能力等内生因素对企业实施逆向创新的影响,并探究了本土与海外的制度环境、市场偏好等外生因素在企业逆向创新驱动过程中的边界作用(Malodia等,2020)[16]。然而,已有研究对逆向创新驱动因素的讨论仍遵循一般创新活动的研究范式,忽略了逆向创新的独特特征,因而难以有效揭示企业逆向创新的决策动机和驱动机制。

相关文章: